在益阳市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村海拔约700米的密林深处,全园占地2600亩,距已建成的二广高速公路和207国道4.5公里,并有专线公路直达园区,本园由当地村民姚志斌、张青娥夫妇充分的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国古典梅山文化,收集了大批再现古代梅山文化的历史文物,创建了梅山文化生态园。模拟古代梅山山民生活方式,再现梅山文化。
两座石砌的古寨炮楼、三根摩云接日的石柱、一座石砌古戏台和另外两座石砌寨楼,组成园区石文化的重要景点。其项目包括:古代梅山地方民族战争用的猎枪、弓箭、风火山墙式建筑、张五郎雕塑、筒车、油榨房、吊脚楼、风雨桥、夕照亭、日月亭、石构寨门、梅山茶馆、梅山文化艺术博物馆、梅山古典文化讲习室等80余处景点...11万伏高压线入园、手机通讯线路、主干线至园区8.8公里路面硬化、园区供水工程、古井修复等工程,并于2010年开始接待游客。内设风火山墙式宾馆、停车场等齐全的设施、服务热情周到,是观光、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
园内森林密布、珍稀树木繁多、异兽珍禽上百种、百果飘香、生气勃勃、极其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园林先后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民族文化爱好者的前来参观,大批国内外大学生来园实习和写生,已先后被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6所国内外大学挂牌定为实习教育基地。
复古而不仿古,是园内设计者们坚持的理念。古烽火台、古戏台、古建筑、古家具、古井水一一映入眼帘,雕饰栏砌,巫术图腾无不惟妙惟肖。就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犹如置身于远离现代社会的古梅山生活区。
园区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挖掘、保护、研究、展示、演讲、交流、体验与弘扬梅山文化。已成为集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休闲农庄于一体的活动平台。能够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来园旅游观光、集会、教研等活动。园区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安置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不但有利于弘扬梅山文化精神,保护和发展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的是保护富有梅山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
万家大院:一处典型的梅山文化建筑,展示了梅山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
梅山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关于梅山文化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梅山文化的机会。
梅山文化艺术村:这里聚集了众多梅山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他们通过表演、展示等方式,向游客展示梅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风雨廊桥:一座充满古韵的廊桥,连接着园区的不同区域,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方式。
景牌楼:园区内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而著称。
水库大坝:园区内的水库大坝不仅具有防洪、灌溉等功能,还成为了游客欣赏湖光山色的绝佳地点。
农耕博览园:展示了梅山地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农村生活、体验农耕乐趣的机会。
黑茶工艺坊:这里展示了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和品鉴方法,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制作黑茶的乐趣。
吊脚楼群:园区内的吊脚楼群是梅山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舒适的环境而深受游客喜爱。
梅山狩猎神神像:一尊高大的梅山狩猎神神像矗立在园区内,象征着梅山地区人民对狩猎文化的崇拜和敬仰。
说起安化县仙溪镇的张青娥,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佩服她勤劳善良,敢想敢干。其理由是,这个美丽的梅山女人,在丰衣足食后,放弃安逸的生活,承包了2600亩荒山,计划投资1.5亿元,创建“梅山文化生态园”。
20年前,刚刚结婚的她便和丈夫买了一台小手扶,风里来雨里去,最终演变成了十几台挖土机。到2003年,夫妇俩累计向国家交税180多万元,不仅带富了一批家乡人,也培训出了一批技术工人。按理说,张青娥属于先富起来的人。以后的时光,就是休息,也衣食无忧了。
但是,也就在那一年,她觉得家乡父老还如此贫穷,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她就和乡亲们签订了2600亩荒山的合同,承包期为30年。夫妻俩住进杉木棚,经过一年多奋斗,造林1600亩,加上残林封禁,承包的山头全部绿化。
接下来,她在湖南大学陈飞虎教授的提议下,着手筹建 “梅山文化生态园”,将梅山文化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物化形象进行集中展示,复原梅山文化古典环境,再现梅山古峒国。蓝图绘好了,张青娥用最快的速度,拓宽了上山公路,架设了高压线路与移动铁塔,建成了土炮楼、烽火台、古戏台、钓鱼台(水坝)、水碾房、油柞房、猎枪、火铳、弓箭、风火山墙式建筑、野猪林、茶馆、客栈、筒车(水车)、武术馆、巫术馆、梅山历史博物馆、梅山古典文化讲习室等80多处景点及风火山墙式宾馆(接待楼)、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每年将有20多所高校在校学生来实习一个月。张青娥多年的积累已经全部投入还不够,正在筹集资金建设“梅山文化学术研究中心”、“梅山武术馆”、“巫术馆”、“梅山茶亭”等后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