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原果园朝鲜族民俗村位于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马鹿沟镇原果园村,距县城以东3.5公里,地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源头,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惠山市隔江相望,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长白原果园朝鲜族民俗村共设八个分区,即民俗展览区、康体娱乐区、人文景观区、动物观赏区、野生花卉区、餐饮购物区、民居服务区、绿色生态区,村内主要景点有牌楼、喜鹊桥、水车、文化墙等。长白原果园朝鲜族民俗村是带动地反农村经济发展的长白朝鲜族小康示范村,其建筑主体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的传统习俗和风格,是朝鲜族文化、长白山文化、鸭绿江文化与乡村环境、田园风光和城镇生活有机结合。在产业发展上,以旅游开发为主、生态特色农业为辅,是集休闲、观展、娱乐、餐饮、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民俗旅游场所。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为加强民族团结,改善少数民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传承朝鲜族文化,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于2005年4月对原果园村进行全面规划与开发,使其成为带动地反农村经济发展的长白朝鲜族小康示范村。其建筑主体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的传统习俗和风格,是朝鲜族文化、长白山文化、鸭绿江文化与乡村环境、田园风光和城镇生活有机结合;在产业发展上,以旅游开发为主、生态特色农业为辅。建筑工程包括牌楼、景壁、奇石园、水系、广场、文化墙、雕塑小品等。
长白原果园朝鲜族民俗村共设八个分区,即:民俗展览区、康体娱乐区、人文景观区、动物观赏区、野生花卉区、餐饮购物区、民居服务区、绿色生态区,是集休闲、观展、娱乐、餐饮、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民俗旅游场所。
牌楼
牌楼总长49米,宽1.5米,高5.3米,立柱12根。楼顶为仿古青瓦覆盖,楼体设计为玄武岩砌筑,是小康村的标志性建筑。整体设计壮观厚重,体现了长白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乐观向上的淳朴民风和博大情怀。牌匾上“长白朝鲜族小康村”八个大字由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亲笔题写。
喜鹊桥
朝鲜族视喜鹊为吉祥之物,自古以来以喜鹊迎宾,能为来宾带来喜气和祥瑞。此桥迎门而建,寓意喜气盈门,故取名喜鹊桥
水车
大小两座水车分列历史长河南北,全部为木质结构。朝鲜族人民喜食大米,水车是灌溉水稻的生产工具。旋转的水车象征着时来运转、福寿绵长;叮咚的水流象征着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寓意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善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文化墙
位于广场东侧,高3米,长20米,采用鸭绿江的鹅卵石、天然大理石和名列中国五大纂刻名石之一的长白玉砌筑而成,代表了长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士帽亭
以朝鲜族男子在举行成年礼(冠礼)后所戴的帽子为原型,寓意长大成人,可以参加劳动或者守护家园,并受到成年人的待遇。文化休闲广场东西各有两处,每处都有各自不同的寓意:第一亭寓意勤劳智慧,所刻文字大意是“淌汗珠,开荒地,以智慧建设文明,名声广为流传,招徕八方客”;第二亭寓意五谷丰登,所刻文字大意是“绿水青山明净,精气陶醉旅客,五谷丰登百果累累,高昂风月声,武陵桃源是否在此”;第三亭寓意崇尚礼仪,所刻文字大意是“从古老开始崇尚礼仪,淳厚的风习世代相传,灿烂的文化不可比拟”;第四亭寓意奉养父母,所刻文字大意是“奉养父母应是至诚,洗漱在鸡鸣,天天侍侧奉养没身不衰”。
斗笠亭
亭子的取名有两种含义。其一,果园村依山傍水,村落背后所依的大山名为“斗笠峰”,因此取名斗笠峰下的“斗笠亭”;其二,朝鲜历史上有一位著名诗人,名叫“金笠”,常年在朝鲜半岛四处流浪,好打抱不平,创作的作品内容大都取于现实生活,风格以讽刺社会丑恶现象为主,言语犀利,有大量作品至今流传,是一位浪漫讽刺诗人。此亭的取名源于他的服饰,金笠常年流浪的典型服饰就是戴着斗笠,人送雅号“金斗笠”。因此,此亭取名也是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朝鲜族浪漫讽刺诗人。
铜牛
由纯铜铸造,总重量500公斤。铜牛昂起的头颅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坚挺的脊背激励着各族人民勇于创新、不断发展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