磴山位于日照市区西南30公里岚山区虎山镇境内,距岚山港15公里,是古海曲八景之一——“磴山春晓”所在地,被称为“人间仙境”。从远处望去,但见一座翠屏式山脉,蓦地突起于近海平原之上,山上峭石诡奇怪异,山谷苍郁幽深,加上博大的文化积淀,一卷瑰丽多姿的画卷向世人展开。
据《日照市志》地理环境篇载:“磴山,海拔358米,呈南北走向,山体以片麻花岗岩为主,主峰大旺山410米。”由于地处海洋季风区,加上岩石较坚硬,日久年长的流水侵蚀、下切和自然搬运,大大小小90多座山峰下,分布着众多的峭涧、深潭和岩上小溪,玉线挂珠,丝丝不断的瀑布,波涛层涌,郁郁葱葱的竹林、松林,形成了美不胜举的绝妙奇观。
磴山南侧有一险峰,状若老虎仰天长啸,人们称它为虎啸峰。峰下三面皆为连片陡峭光滑岩石,称为跌驴板,传说张果老的座骑在此摔死,故有此名。在虎啸峰下偏东侧,有一深为50多米,长200多米的大裂谷称为龙潭,潭水碧绿甘冽,上有一线天瀑布也叫虎龙涧。沿山间古道攀缘而上,但见条条石阶或草丛中延伸,或在涓涓小溪上穿越,或在岩壁间回环旋绕,陡直而又险峻。古人曾以此为题,出一上联“登磴山石登,步步登高”广征天下雅儒学士以求下联,至今还没有人对上。
磴山寺原名叫登云寺,传为宋代以前所建,山因寺得名磴山,后来重建曰红云寺,又叫磴山寺。磴山寺建于天然巨石之下,四面环山,如今尚有围墙殿壁,从其轮廓依然可见当年之宏伟气势,寺院分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塑有四大天王,正堂悬书“国泰民安”四个大字,门前有对联曰“世外凭临三面环山一面水,云中结构三分人力七分天”。院内东西厢房为游人僧众住舍,有两幅颇耐人寻味的对联,一幅是“山郭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另一幅是“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笑口;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六级石阶的门前,有一长方形鱼池,清澈见底,冬不结冰,暑不显热,游鱼或聚散、或跳跃、或追戏,其乐自如。池旁翠竹花草,艳丽悦目,与鱼儿相映成趣,人称“仙人桥”。有游人书联:“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鱼穿地脉,肥将日间水边吞。”
中殿塑老佛爷,正堂悬书“风调雨顺”横匾,殿门书“日月同悬红云寺,风雨常护山中城”的对联。
后殿塑准提菩萨,下堂上方悬书“心同日月”四个大字的横匾,殿门书有“从生善恶来眼底,八方忧乐注心头”的对联。院内有一井叫“阴阳井”,为海曲名井之一,井下有两个泉眼,一个出清水,一个出白气泡,涝不见多,旱不见少,冬暖夏冽,清爽适口。
山门外东南十几米处天然石板上立一石碑,高1.9米,宽0.9米,正面有清康熙十二年邑人进士丁 撰文的《创建邓山寺碑记》,背面是“创建磴山寺善信结社”(捐款建庙人的姓名)。
磴山西峰峰下有处勒于天然岩石上的石刻,是明朝兵部员外郎、河北容城人杨继盛游磴山夜宿王家店时,书赠店主王家瑞的诗,据《明史》载:杨继盛,号椒山,曾上书权相严嵩十大罪状,被贬,下狱死。杨继盛住王家店时,留有“世族由来同谢府,明臣虽此居椒山”的书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许瀚在磴山游居时,倾慕杨继盛的名节和对杨诗的共鸣,遂将杨继盛的诗书成,由其学生丁艮善勒石于此,诗曰:“羡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为食禄臣,不是未酬忧国恨,愿披蓑笠结东邻。”待到山花烂漫春浇时,再品此碑贴,让人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愈加珍惜。
在磴山东侧,有一座突兀的小山,叫石鼓山,因山半崖有一巨石,高约5米,顶面平坦,有十几平方米,两端各有一大石块立于顶上,中间石缝中夹一石,人站在其上,两脚用力摆动摇晃,岩石相撞,发现轰天巨响,鸣若鼓声,山谷回应,石鼓之名由此得来。此处还有一独特现象,石鼓山下的青蛙不会叫,每到夏天别处蛙声阵阵,唯独此处没有蛙鸣之声。旁边石缝中也还有一石,若摇动可发出如铜锣之音,不过此处已被碎石卡住,早就听不到铜锣之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