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师生采录。系黄河老船夫李思命自作。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以其质朴的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
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佳县螅镇荷叶坪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李思命一家三辈闹船,闻名于黄河两岸的好水手就有五六人。他的父亲一生坎坷,英年早逝,靠在黄河渡口搬船为生,二十大几才娶了个二婚妻,生育四男三女。出于企盼后人吉祥兴旺和幸福生活的渴望,父亲将他们兄弟四人按思字辈“长、命、富、贵”顺序排名,这老二就是公元1891年9月10日出生于荷叶坪村的李思命。
李思命十七、八岁就跟着父亲、带着三弟从事黄河水运生涯,满年四季奔波于包头至禹门口的黄河水道,对奔腾咆哮、迂回曲折、地形复杂的黄河水路与所经过的黄河两岸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长期的流船生活,陶冶了他爽朗正义的性格,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炼就了一副好嗓子;惊险的船工生活,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古老动人的黄河故事和复杂的水路形象,为他创作大量的民歌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劳作间隙,他自编自唱,成为闻名遐迩的民歌手。一个记载父亲编歌词的本子由李思命三子保存。他编的曲调歌词至今仍在秦晋两岸人民中间传唱不绝。
1920年,荷叶坪村春节活动,李思命与张士铭首次演出《搬水船》。他能唱爱搬,常扮演老艄公的角色。他的高亢歌声,既是对黄河的深情咏叹,更是船工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引起了广大穷苦百姓的强烈共鸣!《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和《搬船难》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两段———
老艄公白:姑娘!你要坐船,我老汉有个对子,你能对上我就搬你,对不上我就不搬你!
陈姑娘白:艄公,请开言!
老艄公唱: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陈姑娘唱: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
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老艄公白:楞的登,姑娘比咱能。不行,我还要难她一难!姑娘,我还有个对子……
陈姑娘白:艄公,请讲!
老艄公唱(秧歌调):说了个难,道了个难,十冬腊月搬水船。水船不是个人搬的,把我的脚片子冻稀烂。
陈姑娘对唱:说了个难,道了个难,十冬腊月坐水船。水船不是人坐的,冻坏我三寸小金莲。
老艄公接唱:你也难,我也难,你难我难不一般。你难坐在船里边,我难赤脚跑冰滩。
《搬水船》的精彩演出,村人无不叫好。经同村李韶华先生记录整理,词曲从此基本固定下来。此后,每年春节闹秧歌,《搬水船》成为必演节目。春节秧歌闹完,一些大户人家还要专门请李思命等人到自家院子里唱《搬水船》,两晚上两块银元还排队。因词曲宏大优美,节奏明快,《搬水船》很快在陕北和黄河两岸流传开来,成为黄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经典作品。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延安鲁艺学院组织学生去慰问河防将士,有安波、关鹤童、张鲁、刘炽4人,在佳县黄河边上收集民歌,《黄河船夫曲》被整理发表在《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上。1952年,文化部组织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陕北民歌,曾到荷叶坪村采访了李思命,并将《黄河船夫曲》编入《陕北民歌选》。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音乐家马可先生编写的《中国歌舞》,对这首民歌的曲调、旋律及水船舞蹈形式作了详细介绍,竭力称赞李思命这位生活在黄河岸边的老船公和民歌手。1963年端午节,李思命因病去世,享年73岁。
《黄河船夫曲》的歌词分上下两阙,上阙设问,下阙酬答。问句语言虽质朴、平实,但立意高远,气势磅礴,从黄河的“弯”到“弯”里的船,再从船上的“竿”到持竿的梢工……,环环相扣,层层设问,构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这样的设问,实质上是代表全民族向自然、向历史发出诘问,给人以天地悠悠、感慨万千的震撼。答句只把“你”改作“我”,把“几十几”改作“九十九”,两个字的变动就使歌词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完美境界。“问答式”在中国民歌中颇为多见,但如此之“问”之“答”似仅存一例。曲调与歌词相呼应,句首的两小节五个音是全曲音调的浓缩,接下去是四个基本重复的乐句,似呼唤,似设问,又如自叹,仿佛要把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沧桑一泻而尽。最后一句的一个五度跳进,突然使旋律转入新调,此时,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如异峰突起,永驻于天地之间。
李思命去世后,《黄河船夫曲》久唱不衰,《搬水船》由李进福等接班,特别是李进文当老艄、王永宁扮陈姑娘,使《搬水船》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县城调演受到表彰。当2003年央视“魅力12”播出后起之秀李进元、王长生唱的《黄河船夫曲》时,荷叶坪村村民听到原汁原味的船夫曲,群情激奋,高兴异常。
《黄河船夫曲》已被《黄河情》、《西部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歌,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表性歌曲。
就歌词看,完全由对等问和答组成,属于最典型的民歌特色。但是,问和答分别以“几十几”和“九十九”对应,听众聆听之时,不由得既惊叹于黄河的艰险和迷人,另一方面,对于在黄河边祖祖辈辈生活的陕北人民也产生深深的敬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歌曲的歌词,既可以看作陕北人民对于黄河的问答,也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思索。我们的民族,正和黄河一样,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和艰险,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命运,抛头颅洒热血,无数次在民族危亡关头掌握住船舵,使得我们民族摆脱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终于能够把握住自己民族的命运,我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里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就和歌曲里的艄公一样最终在黄河面前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首伟大的民歌,催促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要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深深的思索,警醒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仍然在艰险曲折中,仍然时刻需要我们去奋斗和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民歌是一首关于中华民族的最精炼也最美的史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万里触山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河源怒触风如刀”……
黄河,孕育了民族诗人;黄河,孕育了民族文化;黄河,造就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然而,你看到了它的苦难吗?你知道黄河船夫们浪口波尖奋力苦争的情景吗?你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那气象万千的西北高原上,千山万壑,峰峦重重,黄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从极高极远的狭隘中冲出……
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艰辛、无畏地劳作在船上,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偶尔遇风平浪静时,他们或同船的船夫之间,或相互交错而过的两船船夫之间,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再从它的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前边大部分都以A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