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卷(靖江宝卷),编号:Ⅰ-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靖江市
(3)保护单位:靖江市文化馆
2、宝卷(吴地宝卷),编号:Ⅰ-13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3)保护单位: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
3、河西宝卷(甘肃省),编号:Ⅰ-13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甘肃省酒泉市肃州
(3)保护单位:凉州区文化馆,肃州区文化馆
4、宝卷(河西宝卷),编号:Ⅰ-13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张掖市
(3)保护单位:张掖市文化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
5、宝卷(岷县宝卷),编号:Ⅰ-13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
宝卷是民间宣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采用说唱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在唐代的俗讲、变文中已出现,后又有宋代说经、诸宫调、鼓子词的影响,至明代始有宝卷之名。宝卷分为讲唱经文和演唱佛经故事两大类。由于其通俗浅易且为百姓喜闻乐见,遂成为民间宗教(如白莲教、红阳教)经典。明正德四年(1509),罗梦鸿的五部六册宝卷印刷出版,各教派纷纷效仿,至万历、崇祯年间,形成宝卷刊行高峰。民间宗教的信徒视宝卷为珍宝,奉为神圣。宝卷大多印制装潢精美,与正统宗教经典无异。残留下来的宝卷,是了解认识研究民间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清道光年间后,宝卷内容出现两种走向:一种仍为宗教性的坛训和教义,即扶乩通神降坛垂训式宝卷;另一种则逐渐摆脱宗教气氛,以讲唱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成为一种曲艺形式,如《五祖黄梅宝卷》、《韩湘宝卷》、《白蛇传宝卷》、《孟姜女宝卷》等。
一是文字传播,二是口头流传。
宝卷的故事都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长的达八九万字。当地人认为抄卷是积功德,有文化的人都愿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不识字的人请人抄,靠它镇妖避邪。也有少数宝卷是木刻本、石印本。宝卷流传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
宝卷在明清两代大量产生,盛行于全国许多地方。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宣卷"活动,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为主的宝卷。近十多年来,一些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河西农村调查挖掘研究,初步理清了河西宝卷的分布、保存及宣卷情况,整理出版了一批宝卷。
河西地区流传的宝卷,不仅种类多,内容也很有特色,宝卷内容多为抑恶扬善,既能兴教化、劝操守,又能营造热闹气氛,给人以情感愉悦或心灵感悟。农村群众普遍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视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有的当它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及时雨;有的当它为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无私棒;有的当它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百宝经。有的家庭儿女不孝、媳妇不贤、家事不顺、人丁不和,用“念宝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幡然悔悟。宝卷在河西人民群众中根基之深、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可谓“之最”。宝卷的韵文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当然,句数的多少还可以灵活的变化,最长者可以达30句,短者只有4句。韵文配以曲调,其曲调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民间曲调。据初步统计有20多种,常见的有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内容的不同随时转化。常常给宝卷注入新鲜血液,使唱调常青不老,娓娓动听。这样,使整个宝卷从头到尾,唱唱念念说说,说说念念唱唱,生动活泼。听众聚精会神,津津乐道,通宵达旦,兴味十足。
靖江位于江苏中部南端,东南西三面环江,与张家港、江阴市隔江相望。为长江冲积平原。最初它是三国·吴赤马年间在江中涌出的沙洲,境内以旧城南郊的横港为界,以北称老岸,南面沿江地区称沙上。老岸地区讲吴语方言,称老岸话,是苏中南端的吴语方言孤岛。从历史地理文化的发展来说,靖江属吴文化区,靖江宝卷应该与苏南吴方言区广泛流行的宣卷有密切关系。自清代传入至今,已近300年历史。
靖江讲经宝卷旧有文本100余种,现存世各类印本,抄本仍有60多种,加上留存民间艺人头的30余种,共约90余种。其中圣卷20多种,草卷60多种,科仪卷10余种。以内容而言,已整理出版的《中国靖江宝卷》,全书共收录各类宝卷近60部,260余万字;以形式而言,民间仍保存原生态“做会"“佛头”等基本形式;以传承而言,已追忆到清光绪年间五六位名师,并列出从清末至今已届五代共154人的14个传承谱系。
宝卷,亦称宣卷,因以说唱形式来宣唱佛经经卷而得名,是一种综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说唱文学。其源于唐代变文“俗讲”与宋代佛教的“说经”,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江苏南部吴语地区,以同里宣卷(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河阳宝卷(张家港市凤凰镇)、锦溪宣卷(昆山市锦溪镇)和胜浦宣卷(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等为代表。
吴地宝卷是唐代变文的嫡系传承,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讲唱形式和宗教仪式,富于宗教色彩。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劝人为善,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宣唱者只敲木鱼、引磬,讲述经卷如《妙英宝卷》《观音宝卷》《目莲宝卷》等,应和的人诵唱“南无阿弥陀佛”,故称“木鱼宣卷”。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增加丝竹乐器,同时增加了民间传统故事和神话等文学性较强的内容,如《洛阳桥》《玉佩记》《白兔记》《黄金印》等,被称作“丝弦宣卷”。 吴地宝卷,地方语言特色鲜明,宣唱时有严格的仪式仪规,开场前要举行“请佛”仪式,结束后要做“送佛”仪式。作为说唱文学,有着固定的基本曲调,如《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等,此外还与当地的民歌、戏曲、曲艺等音调融合,增加了《四季调》《银绞丝调》《苏州景调》《紫竹调》《丝弦调》《十字调》等。目前,仍活跃在乡村庙会、农家婚庆、寿诞、迁居、婴儿剃头等礼仪上。
岷县宝卷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08年公布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单位是定西市岷县,属于民间文学类。岷县宝卷有300余种,其说唱形式基本为散韵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