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林寺谜语(湖北省),编号:Ⅰ-3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都市
(3)保护单位:宜都市文化馆(宜都市文艺创作室)
2、谜语(澄海灯谜),编号:Ⅰ-31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
(3)保护单位:汕头市澄海区文化馆
3、谜语(海虞谜语),编号:JS-02-Ⅰ-0028-02
2007年6月12日,海虞谜语列入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6月20日,谜语(海虞谜语)列入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编号:JS-02-Ⅰ-0028-02。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
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到了汉代出现了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语叫做射履或射,应该是源于此。
谜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写到:“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造就了一批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此时距今大约八百年。
元明两朝,谜语继宋之后仍盛行不衰,蒙族人照样爱玩谜语。明朝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极大地扩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提供和普及。
到了历史的今天,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又获得新的生命。全国各地的猜谜活动蓬勃发展,各地的文化馆、俱乐部都成立了群众性的灯谜组织,不少地区还成立了灯谜爱好者协会。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创新,灯谜真正成为了扎根群众的艳丽花朵。
谜语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主流、民间、典雅和通俗风格四种类型。
主流:这样的谜作多产生于某个时期、某种场合,多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而特别创作的。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严肃,针对性强,效果显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具有主流性的特征。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中国在腾飞。(猜化学名词)谜底:升华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猜京剧剧目)谜底:《全部罗成》
民间:民间风格的猜谜多以百姓常见、熟悉的事物为谜材,谜面语言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大多数民间猜的谜都属于这种类型。
典雅:典雅风格,又称“书家意”。此类谜作注重文采,书卷气浓厚,多以典故入谜,或以前人诗词名句做面,在扣合上追求贴切自然,浑然天成。猜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举例如下:
霜禽欲下先偷眼。(猜《西厢记》)谜底:恐怕张罗
萧疏听雨声。(猜《汉书》)谜底:此天下所稀闻
到黄昏,点点滴滴。(猜国外名著二)谜底:《天才》《黑雨》
通俗:这样的谜猜起来障碍要少得多。因为谜面多源于生活,使用通俗的语言。即使是成句,也是平易近人的。在扣合方面,即使有别解,也只是汉字一字多义等手法。所以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猜一礼貌用语)谜底:首长好
故友两离别。(猜阴历一名词)腊月
可以看出,以上谜作朴实无华,深入浅出,而且扣合贴切,妙趣横生。可见通俗并非庸俗、粗俗,所谓“俗而不雅”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谜语的繁荣,还经常看到一些谜语故事、智力竞赛及益智游戏之类的竞猜题,有人也称之为谜语,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
青林寺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南部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青林寺村就得名于青林寺,该寺始建于盛唐,扩建于明代,曾是香客云集,人文荟萃之地。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这一方水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氛围,积淀了数量可观的民间文学资料,据说青林寺的谜语就是从那时传于今日的。
海虞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称。常熟是中华谜语的主要发轫地之一。早在南朝宋时期,文学家鲍照任海虞县令,就将历史上的廋辞、隐语和隐喻性的童谣民谚编撰成集,并首创“井”“龟”“土”三则字谜,以《字谜三首》为题收入他的诗集《鲍参军集》。这是中国谜语史上首次把“字谜”作为文学作品的篇名,从此开始有“谜”这个名称。
澄海自古文风极盛,源于古代隐语、斗智炫巧的灯谜活动在当地有着较长的历史,至明清时代发展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文化。清代康熙年间的《澄海县志》,已有“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令猜者什百为群,曰灯谜”的记述,传承已有300多年,且已流传到东南亚的潮籍华侨华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