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菊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创作的一幅水墨画作品。
《瓶菊图》,自题“甲戌重阳画”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六十九岁时所作,是朱耷晚年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现代用木版水印精印,纸色、画心大小,都按照原作一模一样,而且把它的墨色变化复杂的种种神采,也丝毫毕露地印制出来了,真是可以乱真,是一件不亚于真迹的艺术作品。
朱耷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风格,这和他的遭遇以及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他生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明亡后为僧,后来改为道士,居住在南昌青云谱。他的心情,反映在他的画面上,是一股郁勃之气,腾踔纸上。例如他经常画鱼鸟之类,都白眼向上,怒目而视,是对当时清朝统治阶级对抗心情的表示。他的诗和书法同画一样,都独立门户,自创一格。以他的身世遭遇,处在那样的环境里,能致力于画,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大胆革新,成为当时艺坛上别开生面,特有风格的一位大师,是难能可贵的。
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宁献王朱权后裔,封藩南昌,遂为江西南昌人,谱名统『0137』,小名耷。清顺治五年(1648年)落发为僧,法名传棨。一生字、号、别号甚多,有个山、驴屋驴、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号八大山人。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山水画在宗法元黄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润泽秀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劲拔荒率的艺术风格。花鸟画在参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画法的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注重鱼、虫、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现,以象征手法表达隐晦的寓意。晚年署款将自己的号“八大山人”四个字以草书体连缀写,似“哭之”、“笑之”,借此暗寓他面对富于戏剧性变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无奈的感慨之情。他与同为明遗民画家的石涛、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书法宗王献之、颜真卿,淳朴圆润,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瓶菊图》运笔用墨以及整幅构图,都在平正简括中显出奇突,一种刚劲兼浑朴的笔调,确是令人玩味不尽。几朵菊花,似乎随意勾去,饶有韵致。点叶发枝,挺健稳重,生趣盎然。充分刻划出搏斗寒风,经霜不凋的精神。画瓶用了各种不同的线条,有粗细、快慢、曲折、干湿、深浅多样的方法,又有对比,又有统一,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墨光浮动,随笔点在瓶上的点子,恰好表现出陶瓶的质感。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豪迈崛强、磊落不羁的个性,和大胆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