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阻击战纪念园选址在当年红军阻击战战场——县城西北的李腊石,规划总用地面积429亩,建设用地50亩,主体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积24826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石城阻击战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石城阻击战纪念碑、景观大道、浮雕艺术墙、风景林、观景平台、主题雕塑和纪念休闲广场等。总投资1200万元、建筑总面积27100多平方米的石城阻击战纪念园,在当年中央红三军团开始集结的长征出发地石城县,于2010年7月30日,正式开园。
长征前夕,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在石城展开。1934年8月,随着敌军“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战术持续施压,红军根据地的范围逐渐缩小,瑞金北部仅剩石城这道屏障。为保障中央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转移,1934年9月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下令,由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在石城北部设立防线,以保卫瑞金。
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红军在广昌至石城的交界处至石城县城城北李腊石,长达50华里的区域内,精心设置了三道防御地带。然而,9月26日拂晓,国民党军队便向第一道防御地区发起了猛烈进攻。尽管红五师和红十五师凭借地形和简易防御工事的优势顽强抵抗,但因敌军兵力和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红军伤亡惨重。为避免重大损失,红三军团主动调整了防守中华山阵地的红五师至大排岭及其以南阵地。随后,其他红军部队也依次撤离阵地。黄昏时分,第一道防御线以中华山、黄泥寨、钟子寨等高地为中心的支点被敌军攻占。
为加强第二道防御线的防守,红三军团司令部在26日晚根据战况对各师团的防御阵地和任务进行了调整。然而,由于敌军持续猛攻,第二道防御线也最终在27日失守。尽管如此,石城阻击战为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彰显了石城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9月27日,敌军持续以飞机和大炮进行猛烈轰炸,为接下来的进攻做准备。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军第十纵队分别向大排岭和分水坳,第五纵队第十四师向嵊背寨,第二纵队第六师向马山及其东南等红军阵地同时展开攻击。红军指战员依据军团司令部的战略部署,以纵深配备对深入之敌进行顽强阻击,给予敌人重创后,于黄昏时分撤退至桐江、小松及其以南的阵地。
当日,中革军委向红三军团发出训令,指出近两日的战斗损失惨重。因此,红三军团及十五师的主要任务是延缓敌军向石城的推进速度,并在有利条件下以局部突击方式消灭敌人的先头和侧翼部队,尽量避免重大损失。在战术层面,红三军团应采用运动防御方式,以完成作战任务。
根据这一训令,红三军团司令部调整了战略战术。在随后的9月28日至10月6日的战斗中,红军不仅显著减少了人员伤亡,还成功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向南的推进速度。10月6日下午,敌第十一师的一部分及便衣队占领了石城县城。红军主力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撤至石城南部的观下、屏山、横江、洋地等区域。至10月7日,石城阻击战圆满结束,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开始集结并踏上长征之旅。
在这场激战中,红军将士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尽管装备和兵力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在石城北部一带阵地进行殊死抵抗,为中央红军的长征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段战斗记忆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成为革命历史上的不朽篇章。
红一军团第十五师政委萧华回忆道,1934年10月初,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起点,石城保卫战打响。这场战斗异常激烈,损失惨重。原本一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在连续战斗后,仅剩五千余人。然而,各县党和共青团的支持源源不断,为“少共国际师”输送了大量新兵。
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在回忆中也谈到了石城阻击战的重要性。他指出,石城不仅是中央苏区的中心县,更是北大门,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少共国际师”英勇参加了这场阻击战。他们巧妙地接替了三军团五师的防务,成功迷惑了敌人。尽管面临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我军官兵仍顽强抵抗,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最终,石城妇女群众的支援也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石城阻击战中,为了掩护主力红军的大转移,“少共国际师”再次来到石城北部参战。我军出动了三军团所属的四个师团及独立七团和独立十一团,共计二万余人。而敌军则派出九个师团,人数多达八万余人,但我军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群众的支援,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
时光荏苒,但有些记忆却如磐石般在岁月长河中永存。石城阻击战,这一英勇抗争的篇章,见证了红军将士们的坚定信念与无畏牺牲。他们的热血洒在这片红土地上,孕育了不朽的革命精神。这场战斗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激励我们不懈奋斗、传承红色基因的永恒动力。
在石城县,众多红色遗址见证了革命历史的沧桑。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秘密金库等珍贵遗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这些红色遗址如同璀璨的明珠,在石城的红色土地上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红色圣地石城,与中国革命史的波澜壮阔紧密相连。在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莅临石城,开展革命实践活动。宁都起义部队的秋溪整编,不仅是一次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更为我党提供了宝贵的改造旧军队的经验。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秘密金库,则作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中央后方基地和战略物资仓库,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此外,太雷县作为中央苏区的直属县,也为苏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苏区时期,石城有9万余名青年参加中央红军,其中不乏如云南省原省长刘明辉这样的杰出代表。同时,这里还诞生了郑三生、温先星、赖达元、伍生荣四位开国将军。而经典课文《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原型,正是石城籍小红军郑金煜,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曾为石城题词:“石城不仅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更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这里的人民在创建和保卫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而石城阻击战更是为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准备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段题词充分彰显了石城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