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是北宋诗人范仲淹所作的词。该词上片由词人夜读《三国志》引出了对历史的评价、下片则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1
昨夜因看蜀志2,笑曹操孙权刘备3。用尽机关4,徒劳心力5,只得三分天地6。屈指细寻思7,争如共、刘伶一醉8?
人世都无百岁9。少痴騃、老成尪悴10。只有中间11,些子少年12,忍把浮名牵系13?一品与千金14,问白发、如何回避15?
①欧阳公:欧阳修。席上公题:酒席上拟题分韵赋诗填词的一种方式。
②《蜀志》:指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蜀志》。
③争如:怎如。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人。与阮籍、嵇康等友善,同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蔑视礼法,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著《酒德颂》。
④騃(ái):傻,呆。尪(wāng)悴:衰老羸弱的样子。
⑤些子:一点,稍微。
⑥浮名:指功名爵位。
⑦一品:唐宋时官分九品,一品为最高的一级。
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
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少年时癫狂无知,老了又瘦弱焦悴。只有中间那,一段年轻,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就算是官位一品,富贵百万,试问谁能躲过老冉冉将至。
范仲淹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也于本年内召任知制诰,积极支持政治改革。两人志同道合,交谊颇厚。但他们的改革举措,因受旧派阻挠和反对终归失败,词人于庆历五年被贬。本篇当是此次被贬前在京中欧阳修席上分题写成。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康定元年(1040),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人文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现存词虽然只有五首,但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沉雄之《渔家傲》,也有委婉绮丽之《御街行》,而这首《剔银灯》则语同口出,充满俳谐气息。据《中吴纪闻》卷五记载:“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作《剔银灯》,皆寓劝世之意:“而范仲淹与欧阳修相识相交并共助新政,时在庆历三年(1043)至五年(1045)间。后新政落败,范仲淹贬离京城。按此词意趣,似不可能作于庆历新政励精图治之间,或许是作于庆历五年范仲淹贬官外任之时,带有明显的牢骚意味。
所谓“劝世”即是及时行乐之意。词借咏叹历史故事表现了人生苦短、功名难恃的人生观。上阕咏史,因夜读《蜀志》而慨叹曹操、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而实际上心力费尽,也都未能称霸全局。仍是三分天地各自为王。则无不为与无为,何尝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反不如当年的刘伶,游离于纷争之外,一醉泯恩仇来得逍遥痛快。这里实际上隐喻了庆历新政期间,权豪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大肆谤毁新政,“用尽机关,徒劳心力”云云,皆是由此而发。语虽涉调侃,而意未尝不沉痛。
下阕由曹、孙、刘三人跳出,纵说人生与功名的哲学关系。范仲淹把人生分成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少年痴骏,浑浑噩噩;老年尪悴,力不从心;只有中年,精力充沛,得意尽欢,但也只有匆匆数年,岂能为浮名牵绊,失去人生自由畅快之趣。纵使官至一品,禄有千金,也无法抗拒老之将至、终归于衰弱的自然规律。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云云,亦此意也。白居易《狂歌词》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余赀。焉用黄垆下,珠衾玉匣为?”范仲淹写作此词,时年约五十六岁,且又因党争而贬滴外地,其心情之苦闷可知,故以游戏笔墨总结人生,从白诗中寻觅灵感。貌似通脱,实哀叹人生之多艰。知人论世,或当作如是观也。
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刘尊明《休闲宋词鉴赏辞典》:此词虽为饮筵之上分题所写,即兴而作,但所写内容却不涉离别相思、歌酒妓乐等内容,而是吟咏三国历史,抒写人生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