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395
项目编号:Ⅱ-181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甘肃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
保护单位:两当县文化馆
据史料载,清乾隆末年湖南、贵州的苗民起义,1796年(清嘉庆元年)的湖北白莲教起义,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失败后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前后相继进入陕、甘、川交界的荒山密林中。他们采木搭棚、挖坑筑炕、吊罐做饭、火塘取暖。大多数人从事耕种、狩猎、挖煤、冶铁的生计,从居住风格上被两当人称为“棚民”。
这三次大的起义军多来自两湖(湖北、湖南)、两广(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语言相互渗透、学习、串味、变调,为了尽快溶入当地人群又极力学习当地语言,逐步变成了多元性的以两湖、两广语言为主调的独特语言,当地人称为“湖广广”腔。
为逃避清军追杀,隐姓埋名,怕暴露身份及保证安全,他们的生活格局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住处的临时性“庵棚”;生活用品的便携性“吊罐”;语言的含混性“湖广广腔”;食品的长存性“腊肉”;生活方式便利性“炖菜”(有汤、有菜、有肉);又保证营养等不胜枚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需求,那就是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文化生活。他们在长期单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压力下产生的悲伤欢愉需要宣泄、他们大声吼唱,但又怕明白的唱出来又招来清兵的追杀,只得将南国的号子与两当本地的老号子结合,用无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调式丰富、声音高亢、粗犷、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相互接气连续不断、此起彼伏的“两当号子”。
“两当号子”传唱容易,被男女老幼所接受并广为传唱,它能解除疲劳,休息和娱乐。同时因山大沟深、林木丰茂、地广人稀。高亢粗犷的号子声能翻山越岭传递信息、互通消息,抒发情感、驱除寂寞、呼唤同伴的作用。山下号子声起,山上就有人接气续唱,在山上唱的人换气时,山下起唱的人和山顶上的人,又接气连续不断的唱起,并与先前起唱人声调的高度保持同音同调,三人同时交替时,重合接气时的重合部分,又出现了和谐的八度或五度和声或下滑音或上扬音之间重合时,出现的美妙同声或和声效果。号子就成了连绵不断、此起彼伏也产生了独唱、合唱和重唱或齐唱效果。激越高亢的“两当号子”便在这大山深处孕育诞生了。只有用特殊的“湖广广腔”演唱才对味。否则便失去了“两当号子”的特殊韵味。两当号子便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孕育,在这种特殊人群诞生,在这种特殊地域中传唱,在这种特殊语境中完善,在这种特殊土壤上生长发育。后来因为两当县的云坪、广金两乡与陕南的略阳、勉县相邻,因多年的人口迁徙流动与“陕南号子”相互碰撞、融合、影响、交流;两当号子吸收了“陕南号子”中某些元素,丰富了“两当号子”的内涵,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完成了两当号子的全部形成程序。独特的“两当号子”以它独特形式、独特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语言环境,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两当号子分为“花号子”和“排号子”两个大类。“花号子”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跳跃的幅度大,音调变化多,没有唱词,只有“咦、哟、哎、咳、啊、嗬、呀”等语气虚词,在民间演唱的曲目较多。“排号子”则糅进了山歌的一些形式,歌词大多是即兴编唱的,曲调比“花号子”的调子要低一些,旋律幅度的跳跃变化较小。
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区的站儿巷、云屏、泰山、广金等乡镇。“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粗犷而极富变化,犹如咆哮的江河,飒爽的林涛,抑扬顿挫有致,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 一直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两当号子的曲调主要有羽、徵、商三种调式,不同的曲调表达不同的情感。曲体结构流行的有一段体、两段体和三段体,其旋律幅度跳跃较大,演唱时的表现力丰富而又强烈。民歌王张升、袁正有等还为毛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喝号子,受到了高度赞扬。
《久不唱歌忘了歌》、《三根竹子长上天》、《丰收号子飞满天》、《大唢呐号子》、《画眉鸟儿跳架上》、《大鸡公号子》、《生鸡公号子》、《箱夫子歌》。
“两当号子”有着“陇南乐府”的美誉,它曲调优美、音域宽广、节奏明快、风格朴实且生动展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湖广棚民文化”,而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积淀,使其更富人文内涵。2021年,“两当号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