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08
项目编号:Ⅲ-136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山东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
保护单位:邹城市文化馆
“阴阳板”最早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后八村一带广泛流传,最初由官府和商人进行组织,后来百姓自发举行,主要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祈雨迎春,没有固定时间,由天时而定。 从史料记载记载,“阴阳板”的出现总是离不开求雨。 发展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阴阳板”发展至巅峰,动作形式更加规范完整参与者甚众,在进行舞蹈时,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参加,场面恢弘壮丽,成为当地一道特殊的民族文化风景。 由于晚清时期,军阀混战,“阴阳板”舞蹈“求雨”的单一性,舞蹈逐渐没落。 经过宋纪元、宋广才、宋景东家族的改进,“阴阳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造改良,他们将传统祭祀求雨改创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不只在求雨时可以跳,在庆祝节日庆典时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阴阳板”在抗战胜利后用来庆祝活动。
阴阳板的舞蹈动作由男女演员共同表演,阴阳板基本动作有“保佑步”“观天步”“跳转步”“后退步”“追逐步”“惊天动地”“阴阳嬉逗”“飞龙戏水”“阴阳对脚”“阴阳合”“矮子步”“偏腿转”等12种。阴阳板的基本动作都是男女角色共同完成,大多是两两相对而舞,这体现了“阴阳板”中古时求雨祭祀舞蹈中加入的阴阳五行之说,以男女和、阴阳相交来感谢雨的降临,也体现了孟子故里的儒家“和”文化。
阴阳板的表演分“行进”(亦称“过街”)和“场子”两种。“行进”是在请送“神”的路上或走街串巷时进行的表演,“场子”是在路上或街上遇有祭神上供的人或施放鞭炮祝贺进行的表演,要选择开阔地或场院进行。整个队伍布置格局严密,前面是二人抬的两面震天锣开道,后是伞、扇、旗紧随。旗有龙、凤、黑虎、彩旗,以四面为一组,在四上翻番为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旗的先后安排也有规定,将绘有特色图案的旗放在前,五彩的旗则紧随其后,整支旗队的阵势相当恢弘,锣鼓队也是表演者的伴奏队,锣鼓队的后面便是表演队伍。表演者是男女对半的人数,手持阴阳板,在锣鼓声中不停地击打。在阴阳板的舞蹈表演中黑虎旗是令旗,表演队伍依照黑虎旗指挥变换表演动作和阵形。
阴阳板由于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求雨,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传播发展较慢。阴阳板因社会环境制约,艺人老迈或相继去世,导致阴阳板这一民间艺术徘徊于失传的边缘。
阴阳板是山东省求雨祭祀舞蹈的代表之一,集舞蹈、音乐、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等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 它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动作形式等进行创作,而现不仅是为了祈雨祭祀而跳,已发展成为当下大众熟知的有标志性文化意义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 阴阳板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