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10
项目编号:Ⅲ-138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保护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
多耶,真正产生的年代要比宋代早得多,在宋代已盛行。
多耶历史悠久,起源于侗族先民的生产劳动。原始的侗族祖先因地理环境因素,主要是从事渔猎劳动兼以养殖和简单的农耕,生产力十分低下。为了征服自然和发展生产,人们逐步认识到集体力量比个体力量要强大得多,于是侗族祖先创造了一种反映集体劳动生活的歌舞—“耶”。进行此项活动时称“多耶”,汉意称“踩歌堂”,因歌唱时多用衬词“耶”人们便习惯地把“耶”作为此歌舞形式的名称。
据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辰、沅、靖等蛮,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辰”“沅”“靖”指现湘西南的黔阳、会同、新晃、通道、城步和黔东南的锦屏、天柱、黎平等,是现侗族最集中的地区。“仡伶”是侗族自称的音译,“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就是宋代“多耶”场景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北侗地区“多耶”活动已消失,但南侗地区仍然久唱不衰。
“多耶”是“月也”(即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的主要项目之一。唱时年轻人男女分队,列成圆圈,女队手牵手,男队手攀肩,边唱边摇晃而舞。女队先唱三支,男队还三支,步女队歌韵歌意。每三支一套,对唱一、二十套,最后唱结尾歌而结束。祭萨(侗寨女保护神)时,以及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物建成时,也以多耶祝祷或祝贺。
“耶”的曲调,男女不同,各地有异。在侗语南部方言区,女队二声部合唱(也有一声部),拉腔较长,有的地方每句都重复唱一次,有的地方只重复唱句尾三字。而男队只一个声部,由“桑耶”(即耶歌师、耶歌头)领唱一句,众人重复句尾三字或重复整句。多有“呀哕耶,呀哕嗨”等衬音。
多耶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为《耶堂》,属于祭祀性的歌舞;第二类为《耶铺》,属于自娱性的歌舞。
“耶”的内容较多:“耶萨”(即“祖母耶歌”),在春节祭萨时演唱;“耶父母”(即“父母耶歌”)、“耶务本”(即“侗书耶歌”)、“耶索坐”(即“星宿耶歌”)、“耶花”(即“爱情耶歌”)、“耶见崩”(即“争取平等耶歌”)、“耶短”(即“猜谜或问答耶歌”)、“耶斜散”(即“散场耶歌”)在举行“月也”活动时男女对唱;“耶铺”(即“祝贺耶歌”)在庆贺典礼中演唱。
在多耶活动中所唱的传统民歌有“祖母耶歌”“父母耶歌”“星宿耶歌”“争取平等耶歌"“猜谜问答耶歌”等。
多耶主要流传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老堡乡、丹洲镇、良口乡、洋溪乡、富禄镇、梅林乡、同乐乡、八江镇、林溪镇、独峒镇、古宜镇、斗江镇等13个乡镇和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族地区。
由于现交通的发达,人们与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外来的文化大量涌入,打开了长期闭塞的侗寨,人们的视野突然开阔,思维能力、生活方式、娱乐内容、审美趣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耶作为反映民族意识的体育与舞蹈文化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封闭地域的打破、文化的交融、环境的改变,多耶经过了娱神、娱己、娱人的发展过程,由淡化祭祀的内容,到保留形式部分,最后其形式也难免被淘汰而被那些与时代同步,与人们生活、心理贴近的新的舞蹈与健身内容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