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18
项目编号:Ⅳ-164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吉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
保护单位:吉林省戏曲剧院(吉林省民间艺术团)
吉剧是吉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它是在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
1958年,周恩来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959年初,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
随后建立了吉林省吉剧团,进行新剧种的实验工作,提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从1959年至今,吉剧已成为省内外群众喜爱的剧种,现已发展到15个吉剧团。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
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吉剧的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它选择了二人转当中群众爱听而又便于戏曲化的曲调作为基调,逐渐发展成“柳调”“嗨调”两种唱腔。
其中柳调是以二人转曲牌〔红柳子〕〔秧歌柳子〕为中心构成的一套唱腔;
嗨调则以二人转曲牌〔文嗨嗨〕〔武嗨嗨〕为中心,结合〔穷生调〕〔打枣〕〔胡胡腔〕〔嗽叭牌子〕等曲牌组成的一套唱腔。
这两类唱腔,均采取基调发展的方法,进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和板式变化。逐步形成了吉剧的柳、嗨两调的快正板、正板、行板、散板;嗨调的宽板;嗨调女腔的慢板等。
另外,吉剧也适当吸收二人转的专曲、专调、小曲、小帽,在东北地区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改编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剧器乐曲。像《燕青卖线》中的〔卖线谣〕等。
吉剧的器乐曲牌有一百多个,大多是东北地区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曲调发展而成。有诸如〔万年青〕〔鹧鸪天〕〔挂红灯〕〔货郎担〕〔迎送曲〕〔剑舞曲〕等。
吉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为主,还创造了长于抒情的吉剧喉管,并把筝也加进了吉剧乐队的演奏中。根据演出的实际需要,吉剧有时还采用中西混合的乐队,有时则用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乐队。
戴黑、黪、白三种不同颜色的须髯,以分别饰掩身份不同的的中、老年人物。在表演上唱、做兼备或各有侧重。如《秦琼让印》里的秦琼,以唱功为主,唱腔高昂嘹亮,长于抒发内心情感。而《桃李梅》里的袁如海及《搬窑》里的王允等,则主要以作功为主。
袁如海主要用髯口功和帽翅功等表现其面对强权而无可奈何的心情。王允以爬山、跌落等身段体现其妄图利用女儿挽救自己的狡黠心术。
《慧梅出嫁》里李闯王为唱、做兼备,表演上重气度,讲究工架浑厚有力。《三请樊梨花》里薛仁贵在唱、做并重的基础上,吸收了东北秧歌中的十字步和三步半的走法,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台步。
饰年轻英俊的书生、将领、官员和平民。有侧重唱功、做功和武打之分。其中重唱功的如《蓝河怨》里的魏奎元,《宝玉哭灵》里的贾宝玉等,主要是以大段的唱腔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重做功的如《玩会跳船》里的萧文勤,《情探》里的王魁等。前者突出运用扇子功(滚扇、抛扇、指转扇等)和袍子功(飞袍、踢袍、叼袍等)揭示人物在“邂逅”、“护钗”和“赴约”等情境中的不同心情。后者则通过袖子功(抖袖、抛袖、转袖等)和毯子功(锞子、扑虎、僵尸等)表现人物的紧张、恐惧及贪生怕死的丑态。此外又如在《三请樊梨花》里,薛丁山又以把子功的技巧,展示其武将的风姿。
饰年轻、活泼的少女。如《桃李梅》里聪明且有反抗精神的袁玉梅,《燕青卖线》里、机灵而又天真的春莺,以及《三放参姑娘》里纯朴善良并一往情深的参姑娘等。
此外还有象《包公赶驴》里泼辣放荡、娇气媚态的王粉莲等一类角色。
花旦在表演上大多注重唱和做,为表现不同的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差异,善用手绢、扇子等道具使用技巧和腕子功、抖肩功、腰功及碎步、秧歌步、云步、磋步、跌步等各种独特台步。
饰温柔秀美、举止端庄的少女。表演重唱功,·唱腔以委婉细腻见长,有时利用长水袖的舞动抒发情感。如《桃李梅》里文静温顺的袁玉李和((黛玉归天》里含情悲愤的林黛玉等。
一般饰演端庄稳重的成年妇女。表演上注重唱和做。如《蓝河怨》里的蓝瑞莲,《搬窑》里的王宅训等。做功亦以长水袖的舞动为特色。
一般饰演忠厚幽默、心直口快或丑陋粗野、凶狠奸邪的中、老年妇女。
前者如《二大妈探病》里的二大妈,后者如《蓝河怨》里的刁氏等。在表演以念白上的说口为特色,凭其中的串口、贯口等收到喜剧效果。
饰演各类老年妇女,有雍容华贵与贫寒卑微之分。性格上也有忠厚正直与奸诈阴险等不同。
表演重唱功,如《穆桂英挂帅》里的余太君和《金水桥》里的皇后等。
饰忠厚刚直的人物,以朝臣和官员为多。如《包公赔情》里的包拯等。
表演重唱功,以洪亮的唱腔见长。
饰粗犷、鲁莽或阴险奸诈的人物,亦以朝臣官员为多。如《桃李梅》里的方亨行等。
表演重工架,以做、念为主,唱功为辅。
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各种善良幽默或狡滑卑琐的人物。有文丑、武丑两路。文丑又在形式上分官衣丑、腰包丑、褶子丑、袍带丑。
官衣丑如《桃李梅》里的赵运华,腰包丑如《蓝河怨》里的周六,褶子丑如《丁谓住店》里的丁谓,袍带丑如《三请樊梨花》里的程咬金等。
丑角在表演讲究美、喜、土、新,富有地方色彩。其中尤以念白上的串口、贯口和俏口等见长,充满东北的乡土风味。武丑侧重于念、做、打,以独特的技巧取胜。
如《孙猴上任》里的马倌儿,《燕青卖线》里的时迁,《三请樊梨花》里的姜须等,各以矮子步、高跷步、蹲云步等走法和手绢出手等绝技引人入胜。
吉剧行当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老旦与彩旦或老旦与青衣相结合的行当类型。
诸如《桃李梅》里的封氏,扮相似老旦,表演似彩旦,借以表现人物的夫人身份和幽默、泼辣、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再如《包公赔情》里的王凤英,扮相与表演都归青衣路,但为了强调她的年龄较大和性格的豁达,在台步和其他动作上则借鉴了老生和老旦的一些技法。
此外,吉剧还在剧种建设中尝试了武生和武旦的行当建制。
武生如《孙猴上任》里的孙悟空,武旦如《三请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等,都以戏曲的把子功和毯子功并结合手绢、扇子等技艺,形成了本剧种独特的武打风采。
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江姐》《雨夜送粮》等。其中《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和《桃李梅》,于1980年先后摄制成影片。
2021年5月24日,吉林省申报的吉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