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20
项目编号:Ⅳ-166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福建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三明市
保护单位:三明市艺术馆(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大田杂剧作场戏古已有之,由廖、余两姓传入朱坂村,与当地社神阔公信仰民俗相给合,从祈神、练场、小试、大试到开场,保留了古代宗族仪式戏剧规制,其组织结构、传承体制、表演形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古代杂剧风格。
永安槐南作场戏也称张大阔公戏,缘于北宋年间(约770—780年)来槐南定居的何氏和相继而来的黄氏先祖传承下来的一种传统戏剧。最初的作场戏是何姓家族春节祭拜张大阔公的礼仪,后何氏和邻近的黄氏也来共同参拜,形成了何氏、黄氏、吴氏三支姓氏共襄的宗教信仰仪式。
大田县杂剧作场戏有较强的制度约束,从头一轮福首的最后一年五月“祈神”起,至七月“练场”,十一月“小试”,十二月“大试”,次年正月初一“开场”,四月清明节“退场”,有一个长时间的排练及演出过程,保留了古代宗族仪式戏剧规制。从演出本《丰场》到道场科仪本,都称其作场戏演出为“杂剧”“杂剧子弟”“杂剧科范”,其曲牌体与板腔体词格并存,曲调多为古代民歌小调,戏曲特征明确。
大田朱坂杂剧作场戏较为特别的是“啰哩”伴唱队形式,即开演时,由16名廖、余两姓弟子轮番列坐台的左右两侧,以八字式排开,负责演出间齐唱“啰哩嗹”,为台中演员帮腔。这种杂剧“啰哩伴唱队”,是中国戏剧独一无二的戏剧伴唱。剧中人物角色是以世袭制度来传承的,这种人物角色的家族世袭制度在中国仅见于朱坂之“丰场”制度。
大田朱坂杂剧作场戏共有十三场。一、田公坐场。戏剧祖师田公受邀镇台;二、阔公请神。阔公应邀请佛为地方祝保;三、判官监察。判官受命监察,判注福禄;四、鬼将临凡。鬼将临凡,驱邪禳灾;五、金花银花。二仙唱曲祈福;六、姆婶游春。阔公夫人与弟媳游春;七、招财朱坂进宝。二神奉命为朱坂村民招财进宝;八、阔公赏春。阔公与夫人饮酒赏春;九、巫婆降神。阔公骂场教训夫人;十、道士建醮。龙虎山道士建醮,请神祗为地方解难;十一、明君天子。宰相奏曰阔公治民有方,天子下令褒奖;十二、阎浮考察。阎王视察阴阳,惩恶扬善;十三、回回进贡。外邦朝贡。
朱坂作场戏原为10年举行一次,后经廖、余两姓协商改为5年一祭;清代以来,为避免作场戏之单调乏味,延请民间戏班穿插演出,形成“一出丰场一出戏”的形式。
槐南镇张大阔公作场戏有宋杂剧艺术形态的遗存:如场师、詙文等类似宋金杂剧“引戏色”;作场戏“喝彩”按语与宋杂剧“开呵”相似;作场戏的道具扇子及簪花妆、表演场所命名为“戏棚”、演出前的“游场”等都具有宋杂剧的特征。作场戏每一出都非完整的故事,而是以人物表演和传达某种指向为目的,有祈福禳灾的作用。张大阔公作场戏于春假期间演出,内容包括:迎场、请神、祭祀、摆供、演戏等。作场戏前的活动与平日的民俗仪式活动类似,是在信仰文化及宗教制度框定下长时间延续下来的民俗事务。
槐南作场戏唱腔部分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其他如民歌、俚曲、吟诵调等音乐均唱以真声,舞台语言官话、方言各半。戏班由人物扮演者、啰哩嗹队和乐队组成。演出前由场师或道士引导演职人员绕村巡游,称“游场”,后在锣鼓伴奏下绕台三匝,叫“绕场”。何、黄、吴三姓弟子扮啰哩队分列舞台两侧,逢神格人物上场则高唱“啰哩嗹”帮腔。演出内容包括迎场、请神、祭祀、摆供、作场戏等活动,可以看到仪中演戏,戏中演仪,仪即是戏,戏即为仪的这样一种仪戏难分、戏仪交融的宗族宗教戏剧形态。
槐南作场戏分为9场演出,各场演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各神灵或人物赴槐南戏场为中心,或受邀作为场主请神,或为地方祝保,或来玩赏,或来祈福等。
槐南作场戏保留剧目共有27个场句,分别为太白金星、土地来临、大熟千里、五方符使、伏魔关圣、驱邪赵帅、真武发令、判注福禄、大魁天下、阔临富贵、引子来临、左金童、右金童、金花小姐、银花小姐、师掌乡闾、释传觋习、释示经点、嫂说道情、金童随身、玉女亲往、观音下凡、中海龙王、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
杂剧作场戏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宗教民俗、艺术研究价值,除了祈福禳灾,它还产生了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社会影响,广泛地维系大众的文化趋向,传递人们的信仰和习俗,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杂剧作场戏为福建史上宋杂剧提供了原生态的活态参照物,并填补了中国戏曲史之宋杂剧研究的缺失与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