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锣鼓书是最古老的一种曲艺艺术,古今流行于豫西陕州、灵宝、卢氏、洛宁和晋南平陆、芮城、夏县一带。这些县历史上归陕州所辖,所以人们把这一曲种称之为“陕州锣鼓书”。
一、原始古朴,在戏剧产生之前就有,十分古老,由于盲艺人之间很少交流,因此曲目、音乐基本保持原生态状况。
二、地方特色鲜明,属说唱音乐,唱腔和语言结合紧密,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
三、演奏形式独特,一人操作七、八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一人扮演多角,音色变换技艺高超。
四、表演方式独特,通过坐唱形式和声腔韵律,音乐演奏表现故事情节和感染力,其它姊妹艺术难以模拟。
陕州锣鼓书可上溯至古代敬三皇神开始,比戏曲艺人敬的唐玄宗、唐庄王历史还古老,唐末宋初最为流行。表演者击鼓打锣唱曲,并有弦乐和铰子、鼓板、筝击乐伴奏,因此,也叫“神鼓书”。但由于在演唱时文场主弦为四股弦,所以,又叫“四股弦书”。
近年来,陕州锣鼓书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受到严重冲击。为了保护传承这一频临灭绝的民间曲艺,秦仙绸老师为陕州锣鼓书的保护传承做出了积极努力,使陕州锣鼓书这一曲艺奇葩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先后创作了《一起奔小康》《两口子吵架》《陕州十碗席》等脍炙人口的新作。积极参加全国性非遗曲艺展演,不断扩大陕州锣鼓书对外的影响力。
随着陕州地坑院名扬天下,到地坑院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游览地坑院后印象最深的,当属陕州锣鼓书。"游陕州地坑院,听陕州锣鼓书"已经成为一种必修。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秦老师创办了“秦仙绸陕州锣鼓书传习中心”,免费收徒施教,进社区教学,传授学生60余人,为群众普及锣鼓书非遗技艺,不断持续的为传承发展保护锣鼓书非遗技艺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