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74
项目编号:Ⅶ-126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
保护单位:察右后旗文化馆(美术馆)
毛绣(察哈尔毛绣),又称毛植,蒙古语为“苏日哈塔木乐”,是蒙古族一项传统手工技艺。
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初,蒙古部落在蒙古草原上逐渐兴起。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成吉思汗创立的万人护卫军,史称“怯薛”,就是察哈尔部的前身。察哈尔为蒙古语,意为“贴身、近边”。
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即汗位。窝阔台汗诏令:以“从汉地带回来各种工匠和各行各业的技师”(《史集》第2卷)建筑都城,都城名为哈刺和林。
在1235年(太宗7年)大汗所居的万安宫落成庆典上,蒙古各部及外国使节赠送的礼品中,唯有曾在成吉思汗身边执事的察哈尔人送来的毛植图《八骏图》,把成吉思汗心爱的八骏马刻画的惟妙惟肖,最得其喜爱。于是,成吉思汗将《八骏图》挂于宫中,毛绣工艺在察哈尔蒙古族中传承下来。
关于毛绣工艺的诞生,还有一个传说。1234年,窝阔台汗令他的侄子拔都(术赤之子)进行了第二次西征,并于1242年春占领孛烈儿(波兰)和马札儿(匈牙利)等地。拔都在攻入马札儿(匈牙利)的首都时,看到了宫中的一幅油画,油画是一匹踏雪的枣红马,像成吉思汗在世时的坐骑。拔都把这幅画带回送给了窝阔台,窝阔台看后非常吃惊,即命令属下按原样做出一匹枣红马。蒙古各部于是调集各地能工巧匠、刺绣艺人赶制。蒙古各部先后送来的石雕、木雕、铜雕、湘绣、苏绣等各种枣红马,窝阔台都不满意。大家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察哈尔工匠送来一件用原生态毛制成的毛绣枣红马,比油画上的枣红马更加逼真。窝阔台决定把毛绣枣红马放在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宫里。
以上两种说法的真实性,尚未发现史料佐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察哈尔人在窝阔台汗时期,就利用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大胆地将动物皮毛运用在织绣工艺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栽织技术——毛植(毛绣),成为察哈尔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毛绣(察哈尔毛绣)是以动物皮毛上的锋毛(退绒)为原材料,在纱网上栽植出各种动物图案形状,供人们观赏或制作成生活用品。
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设计、选毛、鞣毛、浆毛、勾绒、剪毛、栽活、配景等不同工序。
前期设计分画稿制作与心稿制作。这一过程要求艺人反复观察动物、临摹画稿,直到无需画稿,对所制动物了然于胸。具体制作可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基本流程是:先将皮毛鞣制后,根据需要剪下不同长度、颜色的锋毛栽植在纱网上,形成动物轮廓;再给毛绣动物安置口、鼻、眼等器官;最后配置背景等。制作工艺复杂,要求艺人达到心想手到,所制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蒙古民族在皮毛的制作和使用上,将其分为毡和罽两类。
毡是蹂毛而成,厚实天分,多无花纹。常用作帽、席、褥等材料;用羊毛,野蚕丝等织成,毛软厚,进行剪绒,即地毯。无花纹的称为剪绒或栽绒毯,有花纹的称为剪绒花毯。
毛绣即是早期的罽类,它只使用动物的锋毛,称为原罽,多作为装饰挂件使用。
毛绣(察哈尔毛绣)利用五畜皮毛等原生材料来复制草原动物,有着生命再造之用意,反映出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优良传统和审美习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此外,毛绣(察哈尔毛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并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特色,它的发掘和传承,对于研究蒙古族先民文化及民族工艺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