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479
项目编号:Ⅶ-131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美术
所属地区:贵州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保护单位: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黔西南州文物保护中心)
布依族刺绣,布依语称“绡哇”,当地人又将其称为“绣花”。
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汉代《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焚有姓氏用白练缠头,衣尚青碧,背领袂缘俱刺文绣。”“女绾发撮髻,饰以簪,压衫之前后左右文绣绚烂。长裙细摺,膝亦绣文绣。”布依族妇女如今尚有保留这样服饰的。可见这里记载的是布依族善于刺绣最早的文献。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布依族妇女)以青布一方包头,……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衣袭之。”明万历郭子章《黔记·仲家》说青布包头是“蒙髻若帽絮絮状”。
到了清代初期,妇女用刺绣作为衣饰的更加盛行,乾隆《平远州志·仲家》记载:布依族妇女“刺花袖口”。到清光绪年间以后,由于许多布依族地区逐渐改用织锦作衣饰,刺绣便随之而改作小件的装饰了。
到了民国以后,大多数地区的布依族妇女已经“易裙为裤”,衣裳改用栏杆镶边,用刺绣作衣饰的也就相应少了。但布依族妇女们仍喜欢用各式各样的刺绣花纹和图案来装饰自己的衣裙和生活日用品。
圆形刺绣绷子首先根据图案的大小来选择,如果图案过大,那就分成几部分来做。一般图案面积占绷子面积的1/2即可,要把绷子上紧、上平,这样绣出的花才能平整不走型。绣的时候使用各种颜色的绸缎作底,在上面将所需的图样画好,再用彩色丝线按图一针一针地绣。
布依族刺绣的独特性主要涵盖以下特征:
民族性,布依族刺绣作为布依族服饰最主要的装饰手段之一。
多样性,指除了布依族文化多样性以外, 还有民族内部各支系以及不同区域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样式、不同型式、不同特征也较为突出。
生活性,布依族刺绣往往是基于个体生活的需要。刺绣作品被视为女性心灵手巧和居家过日子的外在表现, 成为择偶时评判女子的重要标准之一。
故事性,每件绣品都有意蕴, 能讲述一个故事。
宗教性,“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意识在刺绣中随处可见。
原创性,布依族刺绣自由性、原创性在作品中表现突出,它不是绘画的附庸和复制物。
贫民性,布依族刺绣的女子几乎都是隐姓埋名的绣女、绣娘。她们都是见山绣山、见水绣水、见花绣花、见鸟绣鸟, 既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又不断创新, 生生不息。
布依族刺绣包含了布依族信仰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婚姻生活等文化信息,讲究图案构思、手工技艺、色调搭配、整体布局等,具有民族、地域、艺术、实用等特征和文化、经济、审美、教育等价值。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布依族刺绣做了一些发掘、抢救、保护工作,但布依族刺绣仍面临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老一辈的刺绣能手大多年事已高,还有不少人已经谢世,一些绝技得不到传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轻妇女多热衷于较简单的刺绣技术,如机扎等,这些状况造成布依族刺绣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调动各方面力量加以抢救、保护。
韦建粉,贵州省布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黔西南州文物保护中心)获得“布依族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10月4日至10日,马关县布依学会在马关县木厂镇杨茂松村举行了布依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义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