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粮仪式一般分为三种情况进行。首先是在老人年满49岁后,每隔12年(即49、61、73岁),举行一次补粮仪式。若老人能够活到73岁以上,便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境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仪式。这一仪式通常由外嫁女儿带着一小袋米,在家中依次运粮入魂米筐,为老人添充魂粮,祝福他们延年益寿。
其次,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外嫁女儿会带上一个寿粮包,给61岁以上的老人房内的寿米缸添粮。这是为了保佑老人健康长寿,传承家族的幸福和繁荣。
在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申报的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该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而且也对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体现了壮族人民对长者的尊重和孝道文化的传承。通过补充老人的魂粮,寄托了子孙后代对长者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这一习俗的保留和传承不仅是对长者的敬重,也是对家族、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延续。通过这样的仪式,壮族人民共同传承和发扬了家风家训,弘扬了家庭和睦幸福的价值观。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的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俗文化,加深人们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这也为巴马地区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了解和体验这一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
壮族补粮敬老习俗是巴马地区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在壮族文化中,粮被视为一个人与生俱来、供养其灵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粮。随着年纪的增长,魂粮逐渐减少,为了补充老人的寿命,就举行补粮仪式。
2021年5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申报的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