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深圳高新区)成立于1996年9月,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的首批试点园区之一。高新区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
深圳高新区坚持自主创新,和谐发展,营造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的综合环境。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形成了“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高新区已成为“创业的沃土,成功的家园”。
根据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规划将整个高新区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块:
1、高新技术工业区:主要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生产用地。
2、科技教育、培训、孵化区:主要用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技术培训,产品的开发试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孵化等功能。
3、综合功能区:重点安排行政管理、办公、金融、科展贸易、会议、信息交流、医院、宾馆等内容。
4、居住生活区:建立较高档次的住宅区,并配置完善的公共配套生活设施。
在地域布局上,本着“大分散、小集中,分清层次、区别对待”的原则,形成如下地域功能布局:
1、北区:配合市府高新办与国土局对北区西片(第五工业区)的清理,进行局部的功能调整。规划该区工业用地以安置大型生产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该区东片则安排生活居住与综合服务功能地块。
2、中区:逐渐发展成为以新材料、计算机、生物医药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留科技工业园原有的用地格局,重点在于改造一部分传统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用地比例。并对正大康地的用地改性,对麻雀岭工业区进行改造。
3、南区:是未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也是全区的管理、会展、金融等综合功能服务中心,包括深圳大学、南区北片及后海路以南的南区南片三部分。深圳大学为培养人才、从事科研开发的基地,与其他科研机构(含技术培训、研究开发、产品试制)一道,共同构成对高新区的强大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3.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基础研发、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境内外科技与商务合作、创业与投资活动、高技术服务的示范引领区,深圳软件产业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通信、数字视听、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环保节能产业。建设软件产业专业园,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产业。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1.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深港创新圈基地,港澳名牌大学办学试验区,科研机构聚集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区。
产业导向:重点引进和深圳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促进港澳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流师资向园区聚集,建立国际化、多功能、综合性的大学科教区。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教学科研用地2.5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区,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的承载区,高等教育开放办学和国际院校合作的试验基地。
产业导向: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院和大学城大学科技园,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促进一流师资向园区聚集,依托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产学研基地。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2.7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国际知名的通信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研发生产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通信及其套产业,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适当发展汽车电子、办公自动化、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业。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8.3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深港创新圈互动基地,光明新区高技术产业核心发展区,化合物半导体和新能源等产业产品研发、制造和相关配套产业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重点建设光电企业加速器、综合类企业加速器和LED产业园,鼓励发展环保产业,适当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数字视听产业。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3.1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新型高科技园示范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宝安区高技术产业核心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产业。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企业加速器、观澜新型高科技园。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16.1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华南地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应用和交易中心,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地,龙岗区高技术产业核心发展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集成电路产业专业园。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41.3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出口加工区3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16.7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国家出口加工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坪山新区高技术产业核心发展区,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保税物流集散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仪器仪表产业,拓展出口加工区物流、研发、维修、检测功能,规划建设生物医药加速器和生物医药专业园。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3.6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生态环保型高技术产业区。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和数字视听产业。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1.9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高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计算机、通信、平板显示、数字视听、机器人产业,支持发展工业设计和精密模具制造,鼓励发展环保材料、生物技术产业。
园区面积: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8.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高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临港高技术产业、航空产业基地。
产业导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电子、航空设备产业、游船配件等高端装配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其器材制造等高端制造业。
园区面积:碧岭园区规划面积20.1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3.9平方公里。葵涌园区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2.7平方公里。大鹏园区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面积2.0平方公里。
产业导向:大鹏园区龙旗湾区域允许发展文化产业、高等教育、科技研发。葵涌园区金涌区域允许发展文化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与海洋资源开发有关的高技术产业。开展大沙河流域创新基地建设研究工作。
深圳高新区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行“开放式”管理体制,即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下,不改变政府各部门现有职权管辖范围。三级管理体制是指:决策层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有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方针、政策;管理层负责日常行政事务;服务层为企业和科研教育提供服务。在高新区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产业导向、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