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另外在部分语境中表示为: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躺平现象也非哪国独有,英国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美国也有归巢族(Boomerang Kids)。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致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
躺平二字,较早源自“躺平任嘲”一词,它诞生于2016年或更早,是娱乐圈粉丝的一种用语,表示“(这次我洗不动了)躺下来任你嘲讽”。
躺平一词之所以突然能火,跟贴吧冒出的一位“躺平学大师”有关。2021年4月网友发布了一则题为《躺平即是正义》的贴文,贴文作者自述自己如何在不具有稳定工作与收入来源的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打零工”与践行低消费的生活方式,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所需,从而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与竞争化工作氛围所扰。
“躺平”者大多可归为三类:1.看不到希望。2.处于被剥削位置。3.处于被收割位置。
年轻人的躺平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相比而言,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如果说最初“躺平学”里的躺平是一种偏哲学意义上的探索,而且带有一丝调侃,那么当下的“躺平”则更多是指年轻人在面对内卷时感到无力或者无所谓,由此选择躲进舒适圈过一种低欲望生活。
“躺平”更多的是针对内卷,即低水平的、缺乏创造的环境中展开过度投入和恶性竞争,从而造成没有生产性和创造性的内耗,因此躺平青年选择降低开支以退出内卷去“节流”,而不是用拿命工作参与内卷去“开源”。也就是说,“躺平族”不是不努力、不工作、不竞争,而是反对没有价值的无效内耗,反感一套关于成功的说辞。但是,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身处的环境,或者暂时没有找到新的模式,所以选择以“躺平”的方式让自己在竞争中不被耗尽。
1.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
2.很多人意识到了外界和自身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开始思考,思考工作的意义,思考人生的意义,当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开始“以终为始”的做事,自己的人生就会开始发生好的变化。
1.“躺平”这个信号蔓延开来,会造成群体焦虑,更多的人会觉得自己处于被剥削、被收割的一方,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2.有些人由于出身好或者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有着较高的话语权,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们认知是高的,很多人的认知仅限于自己的意识,他们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因此,他们一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乱贴“标签”,不分场合的对“躺平”进行抨击。
3.“躺平”会被一些不良分子借机利用,造成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