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顶龙是北美洲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名字的拉丁文意思为圆顶状的爬行动物。它们属于素食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5亿~1.45亿年。与蜥脚类家族中其他身材高大的亲戚相比,圆顶龙显得相对矮小。
圆顶龙是群居动物,它们不做窝,而是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生出的恐龙蛋形成一条线。圆顶龙还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们不嚼,而是将叶子整片吞下,它们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圆顶龙有个非常强壮的消化系统,它会吞下砂石来帮助消化胃里其他坚硬的植物,食植物的圆顶龙腿像树干那样粗壮,可以稳稳地支撑起它全身巨大的体重。
圆顶龙代表了蜥脚类的一演化支系,形态上与蜀龙有很多相同之处。表现在外形上,主要是脖子比躯干长不了多少,而躯干很壮。其实,这类动物最大的特征是头骨上开孔大,结构较为轻巧,两个鼻孔分别开在头骨的两侧,口中生着勺形的牙齿。圆顶龙已是一种较为进步的蜥脚类,不仅体形大,体长可达18米,体重可达30吨,而且在骨胳上已演化出协调巨大体重的结构;腿骨粗壮圆实,适于承重;脊椎骨坑凹发达,显得轻便。这种动物的勺型牙齿较为粗大,从牙齿(当磨损坏了时,它还能长出新的牙来代替原来的旧牙)严重磨蚀的情况看,它也能吃些质地粗糙的食物。
圆顶龙是北美地区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生活于晚侏罗纪时期开阔的平原上,距今约155—145百万年前,在1997年及1998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两头成年圆顶龙及一头12.2米长的幼龙(约生活在150百万年前),集体死亡的化石纪录。有假设指它们在最后休息的地方被泛滥的河流所冲洗。这显示圆顶龙是以群族(或最小是以家庭)来行动的。而且,圆顶龙蛋被发现时都是行的,并非整齐的排列在巢穴之中,可见圆顶龙并不照顾它们的幼龙。
圆顶龙是群居动物,它们不做窝,而是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生出的恐龙蛋形成一条线。圆顶龙还是草食动物,吃东西时,它们不嚼,而是将叶子整片吞下,它们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圆顶龙有个非常强壮的消化系统,它会吞下砂石来帮助消化胃里其它坚硬的植物,食植物的圆顶龙腿像树干那样粗壮,可以稳稳地支撑起它全身巨大的体重。
圆顶龙最早的发现纪录是于1877年,在科罗拉多州发现的一些零碎脊骨。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买了这些骨头,作为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之间的斗争之用,并于同年将之命名。马什其后将他的一些发现命名为鲁钝龙,但大部份古生物学家都认为这是圆顶龙的一种。这种命名的冲突在这两位学者中非常普遍,当中最出名的就是雷龙/迷惑龙。直至1925年,首个完整的圆顶龙骨骼由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所发现。但是这却是一头年幼的圆顶龙骨骼,所以当时很多的。
绘图都较它实际的体型为小。沿着洛矶山脉东边的莫里逊组,是丰富的晚侏罗纪岩层的延伸。大量的恐龙物种于此处发现,包括圆顶龙的亲属,如梁龙、迷惑龙及腕龙。但是,圆顶龙是所有恐龙在这个地层中最为要多的,且在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犹他州及怀俄明州有着数个完整的骨骼。
美国还曾发现了丰富的圆顶龙化石材料,其中不乏保存非常完好的个体,有一具长约6米的小个体,骨架完好如初,其埋藏姿态,就像一只奔腾的骏马。从这具精美的化石标本上,人们了解到了它生长发育引起的体态变化:恐龙的幼体较之于成体,头骨按比例更大,眼眶尤其明显,脖子相对较短,多数骨胳上的骨缝没有愈合。这些变化在现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也同样可以观察到。
圆顶龙的拱形头颅骨是其名字的由来。它的头颅骨短而高,是显著的呈方形,而钝的鼻端可能有着洞孔。有很多完好的标本被古生物学家所发现。眼眶位于头部后方,在眼睛前有巨大的鼻孔。头颅骨的窝孔之间隔者细细的骨棒,颌部骨头厚实。研究者称:它的牙齿长19厘米,形状像凿子,整齐的分布在颌部上。牙齿的强度显示圆顶龙可能比拥有细长牙齿的梁龙科吞食较为粗糙的植物;这显示两种动物如果居住在同一环境,也不会竞争相同的食物,但幼年圆顶龙可能是以嫩叶为食。由于颈部不灵活,它们可能以高度不超过肩膀的植物为食。就像鸡一样,它可能有胃石来帮助碾碎胃部的食物,待食物平滑后再进行反刍。
圆顶龙的一些脊骨是空心的,为了要减轻它的体重。颈椎有12节,颈部肋骨互相重叠,使颈部更为硬挺。背椎有12节,荐椎5节,与髋骨固定。而尾椎有53节。颈部及尾巴较类似体型的蜥脚下目为短。
圆顶龙的脊髓在臀部附近扩大。古生物学家原先相信这可能是第二个脑部,用来调节身体动作。现在的意见指虽然在这个位置上可能有着很多的神经,但却不是脑部。这个扩大了的地方比起它头颅骨内的脑部却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