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全体呈黑色,稍带光泽。雄虫体长3.3~3.5厘米,雌虫略小。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状,表面有鱼鳞状皱纹,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渐尖细并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后方之两侧有复眼,复眼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前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中部有横形隆脊,隆脊中段微向前曲成钝角状,两侧端各有齿状角突1枚,在齿突前下方有一浅凹,其底部光滑无小圆突,浅凹外侧有一较深的凹,底部小圆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小盾片不可见;前翅为鞘翅,相当隆起,满布致密皱形刻纹,各方有7条易辨的纵线;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红色或褐黄色纤毛,中后足跗节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毛刺。雌虫外形与雄虫很相似,惟头部中央不呈角状突而为后面平、前面扁圆形的隆起,顶端呈一横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近似直线,两侧端不呈齿状突角,且只有外侧的深凹,明显可见。
栖息在牛粪堆、人屎堆中,或在粪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动物之尸体及粪尿等。有夜间扑灯趋光的习性。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分布江苏、浙江、云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区。
蜣螂(Dung Beetle),勺状头型昆虫,可将粪便变成球型。它们将卵产在此球状粪便上并将卵掩埋,这样可使幼虫在孵化时,有现成的食物供应。
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它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树汁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产在腐叶土里,约10天后,幼虫便破卵而出,以腐叶土或动物粪便为食,幼虫不断成长,第二年七月化为蛹,约20天后变为成虫。
蜣螂属昆虫纲、鞘翅目,体黑色或黑褐色,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复眼发达,咀嚼式口器,触角鳃叶状,有3对足,足适于开掘,有2对翅,前翅角质化,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
在非洲大草原上,当雨季雨后的第四天夜里,成千上万只蜣螂就会从地下钻出来。
大雨过后,大象贪婪地享用着新生的植物,可是消化系统难以承受这突然增大的负荷,不少吞下去的食物又奉还到地面上。巨蜣蜷是蜣螂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它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大象的粪便。
刚出穴的蜣螂,马上就可以飞起来寻找食物。蜣螂的身长约七到八厘米,它的身体前半部分极坚硬,即使是碰上一只很大的雕鹄也很难被摧毁。为了寻找大象,蜣螂常常要飞行很远的路程。一旦它嗅到了大象粪便的味道,便会一直沿着大象行走的路线追下去。当蜣螂追到目标之后,就会将翅膀一缩,猛地摔落到地面上,然后调整身体开始奔跑。蜣螂并不是真的在吃大象粪便,因为它无法吞食这些坚硬的东西,它只是食用大象粪便中的微生物和营养物。
蜣螂也叫圣甲虫,意为:神圣的甲虫。它的技巧是将粪便滚成一个小小球,推到安全的地方去享用。与圣甲虫不同,巨蜣螂采取另一种策略。它先是在地面上大吃,然后再着手在地面下挖一个小小的贮藏室,把象粪推到那里边紧紧地封好。
圣甲虫那训练有素的口器,开始起来可以像一台滚轧机一样从纤维中分离出美味纯淳浆来。
从雨季一开始蜣螂们就成堆地聚在象粪上,有时,一团象粪上竟扑着40多只蜣螂及4万多只其它的甲虫。
每天,大象们在平原上留下数百吨象粪,后面跟随着蜣螂大军。一部分象粪被埋入地下,蜣螂的劳动使得土地肥活起来。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巨蜣螂在其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在蜣螂们出洞前三个星期,它们已经交配完毕,准备生育后代了。雌蜣螂在粪堆下挖出一个坑道,然后把土推到地面上,堆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土堆。这个坑道连接一个地下室,这是它们贮存食物的地方。雨季一开始,蜣螂每天都要从事这项劳动。在此期间,它对食物十分节省,终日忙着为生儿育女做准备。
在它的头顶上有一个大铁矿,叫唇基。用它可以刨松土壤,然后用前足把身体下面疏松的土推到身体后面去,再下一步,就是想尽办法,把土推到地面上去。
挖掘一个贮藏室通常要用2-3个小时,而且只有雌蜣螂自己动手。它争分夺秒地挖着,因为放在地面上的食物在太阳的照射下很快会变质。挖掘一个能够贮藏全家所需食品的贮存室,需要搬运的土方量相当于蜣螂自身体重的400倍。
搬运象粪的办法之一是雌蜣螂背过身去,用双腿一点一点地退着行走,把东西运下去。雌蜣螂把食物运到坑道中,然后再由雌蜣螂背到贮藏室里。
尽管雌蜣螂已经安全地将食物贮存在地下,但还是不能休息,它立即还要挖掘一个坑道,这个坑道要挖在贮藏室的里面。第二个通道需要延伸得很长,它的终点将是雌蜣螂的产房,这又是一项艰苦而浩繁的工程。
雌蜣螂把后腿支撑在通道的一边作为支点,然后用它铁铲般的头在坚硬的土中打出一个洞孔来。通道的宽窄仅能容下它的身体,并且只是单行道。所以两只蜣螂交会时,就会出现一些麻烦。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是背对背地错过。其中一只蜣螂必须抓住通道顶,通常这个角色由雌性扮演。
它开始挖掘另外一个洞室,这间屋子将有一只鞋盒那么大,这也是它所挖掘工作的最后一部分。先要挖一个比它身体稍大的通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向不同角度拓展空间。积土运走后,蜣螂对洞壁和洞顶进行修整,清理。在过去的12小时中,它已搬运了超过自身体重1000倍的土壤。所有贮存的食物都要搬进一米深的孵育室中。雌性蜣螂沿着它的食品堆周围又挖了一个容纳它身体的空隙,然后蜣螂封住这只洞的尾端,以保证里面的温度。
雌蜣螂一直不停地忙着。它已经滚好了两个孵化球,又开始制作第三个球了。每作完一个球体,它都排下了一个卵在球体内,球体内的卵约2毫米长,6天后,它就会孵化出来。
雌蜣螂前足把粪球分开。将它产下的第三只卵放到小粪球中。它将新产下的那只卵封闭好,以防坏死。它需要修正这些卵粪球。它用前足轻轻地拍打纤维性的食料,同时用它的后脚转动着小球,就这样一边拍打,一边转动,粪球越来越光滑。
球内的幼虫把身体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不停的转动,不停的进食。里面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这给幼虫发育提供了条件。
雌蜣螂总是来回依次轮流滚动着它的每一个孵化球,并慢慢地用土把它们盖起来。它来回地翻滚,以便使每一个小球能与潮湿的地面接触。雌蜣螂伸出后腿,比量着每一个球的大小,这对于保持每一个子女有足够的食物是至关重要的。雌蜣螂用土壤覆盖着小球,这层外衣保证里面的幼虫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里生长。
经过几个小时的不停滚动,小球包上了一层红色的粘土,它保护着里面的小蜣螂,这个地下洞室就是小蜣螂逃避捕食者、成长发育的好地方。
蜣螂不仅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文化意识。如,在古埃及人看来,蜣螂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他们相信在空中有一个巨大的蜣螂,名叫克罗斯特,是它用后腿推动着地球转动的。在埃及到处可见它的图腾商品、形象、文字,在那里,它不仅是避邪的护身吉祥之物,也是象征生命不朽及正义之物。另外还有如《鹰和蜣螂》这样的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弱者可以向强者挑战,只要不屈不挠,坚持战斗,最终定会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