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湿地作为滨海湿地,长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其生境系统独特,功能多样,具有很大的生态意义与功能价值。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为的干扰对这片场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状一条横贯湿地外围的堤坝将湿地与外海隔绝,潮汐活动的消失意味着红树林生境被彻底破坏,滨海生态系统开始退化。继而大量的鱼塘养殖对场地的水系也产生了污染。我们决定保留现状海堤,但是增加闸口的设置,通过疏通水系,群闸连控的方式,建立一套循环可控的水系统。与外海连通区作为主要的雨洪调蓄区对城市起到防护作用,同时重新引入潮汐活动,恢复红树林生长的生境条件。水位控制区则严格控制水位,满足日常游憩必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只在紧急时刻可开放水闸承担调蓄作用。水位控制区的水源可通过城市雨水收集、水库补水以及风力设施提水三种方式进行补给,并且设置两处水体净化区对来水进行净化。
结合水系规划,外海连通区重新引入了自然的潮汐运动,满足了红树林生长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协同专业团队进行详细的场地调研,确定了能在此生长的红树林品种,分别是秋茄、木榄、桐花树、老鼠簕等。针对这些具体品种的生态习性和生境需求,我们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相关科学数据。通过对红树林生境的重建和复育,恢复以红树林为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红树林群落在抵御海潮、风浪等自然灾害方面的生态功能,真正起到“海洋卫士”的功能与作用。
横琴岛鸟类资源丰富,且处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秋冬季节有大量的鸟类在此栖息。相较于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是以红树林植物多样性展示为主,横琴岛红树林湿地将更多的展现其作为鸟类栖息地的功能与意义。我们寻求鸟类专家的帮助,确定有哪些鸟类会在此驻足停留,并且通过对鸟类空间分布、生活习性及具体生境条件的系统性研究,构建不同鸟类所需的栖息地环境,最终实现鸟类的招引与保护。
交通网络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人流活动区,采取整体串联,内部成环的方式形成连续便捷的慢行网络。在人流活动区与生态保护区的过渡区域局部设置尽端休憩平台及观鸟塔,以低干扰的方式进行科学监测及科普展示。同时设置水底通廊、沉水廊道、空中栈桥等水陆空多层级的低干扰路径,形成趣味便捷的生态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