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湿地公园项目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西部,西临海滨大道,东至渤海十路,南临津晋高速延长线,北至长江道,总面积约183万平方米。是天津市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也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示范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
临港生态湿地公园自北向南分为调节湖、潜流湿地湖、主题景观湖3大景区。根据各区域特有的荡、滩、堤、圩、岛等地形,园内建设了5个岛屿及芦荡飞雪、蜿蜒蒲香、水荡沽田、柳影婆娑、水埠览趣等10处景点。同时,公园还栽种了菖蒲、水生鸢尾、芦苇等百余种用于修复水质、水体的陆生和水生植物,构建起湿地生态链。
公园二期分为人工湿地区、原生湿地鸟类保护区和科普宣教区三大区域。
公园北部的科普宣教区是让公众了解自然、认识湿地、传播科普知识最直接的平台之一,此外植物、鸟类等科普介绍遍布整个公园。
公园中部的人工湿地区通过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中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有效去除氮、磷等污染物,改善水质,净化水体。
公园南部是原生湿地鸟类保护区,在鸟类迁徙期需要限制人员进入,所以该区域建设主要以现状水鸟栖息地为核心区域,以尽量减少施工对区域内的影响为原则进行改造,针对不同种类水鸟栖息时对水深的要求进行地形塑造。施工人员对陆域进行开挖,对深水区进行填垫,并打造人工岛屿,建设富有梯度的适合各类型水鸟栖息的保护区。同时,他们还对改造完的原生湿地区域进行植被补栽、增殖放流,增加鸟类食源植被,恢复生态系统,使之更适合水鸟栖息。公园中部的人工湿地区在鸟类迁徙期已成为原生湿地鸟类保护区的自然屏障和人类活动的过渡区,最大程度为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湿地公园一期于2013年投入运营,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是国内唯一一座大型工业区内的生态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二期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位于一期项目南部,原是一片干涸的盐碱地,只有在汛期才能靠雨水和地下水补给形成季节性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中的候鸟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
2010年,临港生态湿地公园基础开始土建工作。
2013年,临港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投入运营。
2018年10月,天津临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实施临港湿地公园二期项目。
2020年10月18日,临港生态湿地公园二期项目向公众开放。
天津临港经济区生态湿地公园是在大规模围填海工程规划布局中,为降低污水排海促进废水综合利用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是一座以污水处理为功能主题兼具景观效果的生态湿地公园。
一、打造“渤海之肾”,以先进工艺实现水清滩净
临港湿地公园原是一片干涸的盐碱地,只有在汛期才能靠雨水和地下水补给形成季节性湿地。作为“十三五”水专项的示范项目,通过初期雨水高效预处理设施、对湿地周边约178公顷范围内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与强化处理,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高于20%、悬浮物去除率高于50%、重金属去除率高于20%;再经湿地深度净化,为区域提供了优质生态补水。此外,通过表流湿地内子塘相互连接,构建表流、潜流镶嵌的复合型湿地,进一步强化净化功能,极大减少了污染物入海量,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2020年,临港区域海水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达66.7%,较“十二五”末期上升了66.7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无机氮较“十二五”末下降了49个百分点,取得了突破性改善。
二、筑就“鸟类天堂”,以生态理念呵护鱼鸥翔集
临港湿地公园属于渤海湾典型淤泥质潮滩,通过在近60万平方米的湿地保育面积内建设富有梯度的水鸟栖息保护区,针对不同种类水鸟栖息时对水深的要求设计多种鸟类栖息地形态,包括低植被覆盖的滩涂地,深水池塘和高草植被覆盖区,以及对改造完的原生湿地保育区进行植被补栽,增殖放流,增加鸟类食源植被等,来恢复生态系统。通过改造,湿地公园盐生植物密集,为水鸟创造了觅食、休憩和繁殖的生态栖息地。同时这里位于水鸟迁徙路径区域,很多鸟类都将这里作为春夏两季的暂居之所,已累计观测到17目、41科、75属、119种鸟类在此栖息,高峰期观测到的鸻鹬类可达上万只,其中还有多个受国际保护的迁徙物种,已成为我市重要的鸟类驿站和观鸟天堂。
三、开辟“科普园地”,以身临其境彰显人海和谐
湿地公园湖面宽阔,人文内涵雅致,不仅有芦荡飞雪、长田鹭飞、柳影婆娑、曲水花径、月湖、芊卉园、观赏草园、鸟鸣园等自然景点,还有水芝园、梅石禅院、童趣园,观景塔、主题雕塑和科普中心等人文特色主题区,兼具现代西方公园与中国传统园林之美,水体清澈、鱼翔浅底、水鸟飞鸣、芦苇丛生、野趣盎然。科普宣教区,植物、鸟类等科普介绍遍布其间,为公众提供了最直接的了解自然、认识湿地、传播科普知识的平台,成为人海和谐的生动实践。
2014年,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7年,被天津市环保局命名为“天津市环境教育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