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原名鹫峰,在黄岗乡黄檗村。因多产黄檗树而名,素享"有地皆旖旎,无处不烟霞"之美誉。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祖庭。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极称幽静。山中古迹主要有古寺、塔林、虎跑泉、龟石、飞瀑等。
山上峰峦竞秀,泉流叮咚。黄檗山麓建有一寺--黄檗寺,又名万福寺。该寺始建于唐,盛于明,延至清初,一代高僧隐元禅师住持万福寺,遂成大宗,僧众数千,一度成为东南沿海名刹和福建的拂教文化中心。清顺治十二年,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创立黄檗宗,留下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黄檗山风景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多为500米以上,山体比较浑圆,顶部较为平坦,主峰大帽峰即因“顶圆如帽”而得名。该山西麓发源地福清市第二大河--渔溪,长25公里,上游水流急,河床比降大,河道弯曲多礁石,中流纳入石溪,大溪、小溪等支流,河道宽、水量丰富,下游进入渔溪平原,,水流缓慢,河道平直,河床浅、多卵石。该风景区夏无酷暑,冬且少寒,平均气温在17℃左右,雨量充沛。
黄檗寺
始建于唐代,宋绍兴九年,高宗赐名“报恩光孝禅寺”,明中叶寺毁,崇祯二年重建,光绪庚子又毁于火。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对黄檗寺进行重建,第一期工程天王殿、大雄宝殿主体工程和彩绘于2005年完成;第二期工程于2012年5月30日全面启动,包括伽蓝殿、祖师殿、钟楼、鼓楼、斋堂、僧寮、客堂、会客堂等建筑,目前完成投资1800万元,主体工程完工。
僧释墓塔
黄檗山现存唐以来历代僧释墓塔100多座,造型各异,工艺精湛,不但是研究佛教渊源的实物资料,且堪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在众多塔林中,有运祖塔、皇叔塔、亦苇岸禅师塔、无缝塔亭、佛智禅师塔等,其中最有名的当为“运祖塔”,又名广业塔。希运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圆寂于黄檗,唐宣宗授以“断际禅师”封号,因他是临济宗开山始祖,故简称“运祖”。石塔形如宝瓶,塔座为须弥座,束腰肥鼓。
在希运墓塔以东400米处,有一座已经坍塌的皇叔塔,乃唐宣宗李忱逝世后,黄檗寺僧为纪念他所建衣钵塔。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谋害,作为唐宪宗十三子的李忱,为保性命,于是装痴卖傻,不问朝政,后干脆“避武宗之忌,为僧,云游四方”,先隐匿于江南禅林寺院,后到江西宜丰的黄檗山长住,随希运禅师习禅法。李忱在黄檗山的事迹,史书记载不多,最有名的是一次李忱与希运同行,游到黄檗飞瀑前,希运突然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立即接对道:“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对联对得天衣无缝,希运暗示李忱的身世来头,而李忱也暗示他不甘老死林下,终要“龙归大海”,想有一番作为。后来,李忱登基为宣宗,宣宗继位之后,一改武宗灭佛政策,大兴佛教,并赐希运“断际禅师”法号,黄檗由此得以长足的发展,享有“临济天下”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