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石鲤个体色泽鲜亮,头小、体高、身厚、尾柄短, 骨质柔软,皮薄,肉质细嫩,口感爽滑,无土腥味,味道鲜甜,地域特色鲜明。
广东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个体色泽鲜亮,头小、体高、身厚、尾柄短, 骨质柔软,皮薄,肉质细嫩,口感爽滑,无土腥味,味道鲜甜,地域特色鲜明。大桥石鲤粗蛋白含量≥16%,脂肪含量≤2.0%,钙含量≥350 mg/kg,磷含量≤250mg/100g。
(1)地形地貌
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著,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山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县境1000m以上山峰102座。
南粤第一山峰——石坑崆(又名莽山峰),坐落于县境西北部边缘,主峰海拔1902m,被誉为“广东屋脊”。
(2)气候情况
乳源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间气候悬殊,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0.6℃。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mm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为1400-1500mm。
(3)水文和渔业资源
乳源山溪小流密布县境西部和北部山区,武江河、南水河、杨溪河、大潭河等9条主要河流纵横县境,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沿河两岸冲击成大片肥沃的土地。
广东省第二大人工湖——南水水库位于县境东坪镇,库区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
全县水域面积为0.7万公顷,水质优良,适宜多种江河鱼类生长繁殖。
渔业捕捞品种主要有中华倒刺鲃、光倒刺鲃、银鱼、鳜及四大家鱼等;养殖品种主要为四大家鱼、三角鲂、杂交鲟、斑点叉尾鮰和大桥石鲤(华南鲤)等。
(4)土壤条件
乳源耕地总面积达1.97万公顷,其中水田1.34万公顷,旱地0.63万公顷。
水田中,土壤质地较粘的有洪积黄泥田、红色石灰土田、宽谷顽泥田和宽谷泥田,这些水稻土的共性是保水性强、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30g/kg以上。
根据2008年全国耕地质量调查之《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报告》,乳源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9.8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2.0 mg/kg、有效锌平均含量为2.82 mg/kg、有效铁平均含量为79.14mg/kg;耕地土壤pH值范围为4.4-8.6。
大桥石鲤选取在粘性土质的稻田进行养殖,由于养殖水质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其肌肉中脂肪含量低,符合人们对原生态和健康饮食的追求。
大桥石鲤肌肉中的矿物元素钙、铁、锌含量较高,可能与稻田中这几种矿物元素含量丰富有关,稻田养殖的石鲤有效吸收和积累了这些矿物元素,特别是钙元素。
早有研究证明,机体中钙和磷的缺乏会引起人类软骨病的发生,大桥石鲤骨质柔软,肌肉中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华南鲤,故推测大桥石鲤磷含量的缺乏可能与其骨软性状相关。
业内对鲤的骨软症曾有过研究报道,其成因可能是土壤中某些物质吸附了水中有效磷,致使养殖的鲤由于水中磷含量不足而导致骨软症的发生。
生产方式为稻田养殖。所选田块底质为粘性土壤为宜,水流畅通,水质优良,远离污染源,周围无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污染,养殖用水为淡水,pH 7.6-8.6 ,溶解氧0.5 mg/L以上,氨氮0.5 mg/L以下,硫化氢0.1 mg/L以下,稻田水位保持在0.3-0.5m,其它指标应符合《GB 11607渔业水质标准》及《GB/T 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以提纯复壮后的大桥镇土著石鲤(华南鲤)为亲本培育禾花鱼苗。石鲤经过多年的养殖,生产性能逐渐下降,体型小,长速慢,须养殖两年才能达到上市规格。
2014年以来,乳源县农业部门通过与技术支撑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对石鲤不断进行提纯复壮,目前已选育到第七代。
提纯复壮后的石鲤规格整齐,体高身短(体高与体长的比例约为0.58∶1)、跳跃性差、易捕捞、不易逃跑,生长速度快,成活率达70%以上,非常适宜用于本地稻田养殖。放养的石鲤苗种要求体色墨绿鲜亮,体表干净无伤。
在保护区域内的大桥石鲤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需向登记证书持有人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畜牧兽医水产站提出申请,申请通过后方可采用大桥石鲤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字样和标志图案,并按照本规范要求养殖生产。同时,要按照《大桥石鲤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大桥石鲤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