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韭黄”,俗称“孙氏韭黄”,产于桓台县荆家镇,尤其以东孙村种植者居多。
四色韭黄由于生产过程复杂,环境条件独特,除具备韭菜的营养价值外,四色韭黄干物质积累多,纤维素含量适中,水分含量少,外观表现为色泽艳丽,内在表现为清香脆嫩,可以说是色、香、味、养俱全。
春节期间,能吃上用四色韭黄包的水饺、用四色韭黄调制的凉拌菜是老百姓很自豪很得意的事情,四色韭黄已成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近年来,四色韭黄虽然在品种、产量上有所改变,但种植模式依然是传统的原生态模式,通过人工控制和调节温度及光照条件,形成独特的颜色分布:即叶尖呈紫红色,其下分段呈黄色和白色,故称“四色韭黄”,一般春节前收获,包装上市。
据《新修桓台县志》载:1866年(清同治五年),东孙村农民孙景礼与孙景谊兄弟俩在村南以种菜谋生。
秋天,他们将收割的芦苇和树上的落叶堆集在韭菜地上,春节前搬动芦苇时,发现所在之处,韭菜发出鲜黄的嫩芽,香气扑鼻,十分喜口。
二人由此得到启发,第二年初冬,就在韭菜地上以芦苇作挡风障,以芦毛苫盖韭菜,实施昼掀夜盖、扒土晒根等措施,至春节前,韭菜长成数寸,集市销售获利颇丰。
两年后,孙景谊种植的韭黄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四色韭黄已有14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