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书院创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是江苏古老的书院之一。主建筑为蝴蝶厅(外形似蝴蝶,故名)。书院西侧有960多年的古银杏一株,枝繁叶茂,传为胡瑗手植。
安定书院移位现址后屡经扩建,至清光绪间颇具规模:有大门三间及左右八字墙、东西过街辕门、客厅、东西执事厅各一进、斋舍三进、藏书楼一座。中国古老书院,大多建筑精致,环境优美。安定书院的东执事厅与客厅,回廊相连,四角飞翘,形似蝴蝶,又称蝴蝶厅。客厅后,建环碧亭、辟荷池、架板桥,具园林之胜。书院既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归依。美,不仅可以启迪文思,更有人格塑造潜移默化的功用。
和先贤一样,建筑亦呈现出一种精细厚实的风格。如今的安定书院前后两进,它是简单的,又是丰富的。这里的每一幅图、每一块匾、每一副联……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书院前厅这副板联意味深长:向北仰视,泰山顶上岳武穆祠巍然;向前探寻,蝴蝶厅内胡安定像凝重。后厅的对联“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道出了胡瑗办学的特色:“因材施教”、“分科教学”,当时不同凡响,至今余响未绝。“报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乾隆在泰山一首题诗中的句子见出了胡瑗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20多岁时前往泰山栖真观,与好友孙复、石介同窗共砚10年不归,每有家书见“平安”二字便不展读而投于山涧,泰山才有了“投书涧”的景观———“胡安定公投书处”。“竹声度调”亦非虚话,新华社的报道显示胡瑗还是一位“长于音律,通晓古乐”的音乐家:与阮逸共同设计钟磬,成功制造出第一套实现管口校正的律管定音器,并著有《景祐乐府奏议》、《皇祐乐府奏议》、《皇祐听乐图纪》等。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泰州知州陈垓在泰山左侧建安定书院,比扬州安定书院早436年。书院又称安定讲堂,后因房屋年久失修,讲学停止。
嘉靖初,巡盐御史雷应龙改泰山南麓玉女祠为书院,恢复讲学活动。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两次主持书院教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明令将胡瑗“从祀孔庙,称先儒胡子”。泰州因此建起崇祀胡瑗的专祠两座:一在城内东南隙地上,一在城内钟楼巷。清初,这两座专祠均已残破。
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来泰州,获知胡瑗讲学故址在泰山附近,即在书院中专祀安定先生,同年十月立《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及《安定祠》碑。
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督学耿定向在东讲堂祀胡瑗,在西讲堂祀王艮。次年,由巡盐御史朱炳如等集资,王艮次子王襞负责,对祠屋进行了整修。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兵备副使张云鄂捐款修建书院后,改名“泰山书院”;次年,在修葺泰山岳武穆祠的同时,修葺了安定祠。
明末,书院、祠屋在战乱中荒废。清康熙间两度重修。
乾隆五年(1740年),知州段元文将书院改名“胡公书院”,其后又两度重修。
嘉庆二年(1797年),两淮盐运史曾燠倡捐数千金修书院,面貌焕然一新。
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赵钺重修书院、祠屋,修祠时,在祠屋前砌围墙,祠门向南。从此,安定祠在书院中自成院落。
咸丰间太平军占领南京时,书院停课,房屋荒废。
光绪五年(1879年)大修,书院、祠屋共有房54间。
清末,废科举,书院停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州侯绍瀛兴办泰州学堂,修葺旧屋,增建新房,计有房屋85间,并修葺了祠堂。
辛亥革命后,在泰州学堂旧址先后兴办泰州中学堂、私立淮东公学、江苏省立代用中学、私立时敏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等,直至解放。
解放后为江苏省泰州中学,现为江苏省泰州中学老校区。校园屡有修建:西门大街拓宽,原书院过街辕门拆除,旧石鼓门也由新式铁门代替,因校园布局需要,原书院蝴蝶厅略向东移。2009年,安定书院又进行了揭顶改造,范曾还为安定书院题写了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