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位于蒲城县城西北7公里的金帜山(今三合乡义龙、赵家、景陵村附近)。金帜山(又称半山)属南山山系,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诸峰罗列(最高峰海拔806米),形成拱卫之势,巍峨壮丽,阳光映照,犹如悬帜,故名金帜山。
西3公里为桥陵,东19公里为泰陵。景陵依山建陵,座北向南,陵园布局与其他唐帝陵略同,分内外城垣,四周均设陵门,其位置分别为:
朱雀门。在今三合乡景陵村东北约400米处;
玄武门。在今大孔乡王坡村西;
青龙门。在今翔村乡皇边村西;
白虎门。在今三合乡原家山村后。
景陵“封内20平方公里”,现占地20顷30亩,陵道长3279.5米,宽105.4米(合34.56公顷,518亩),陵南广植苍柏。
景陵依山为陵,陵区周围20公里。陵园东南和西南角阙址间距及西南和西北角阙址间距均2400米,南北二神门间距2500米,东西二神门间距2900米。陵园东南、西南和西北角阙址尚在,东南角阙址高4米、底长20米、宽7米;西南角阙址高3.5米、底径15米;西北角阙址高5.5米、底径14米。三个角阙址附近出土唐代砖瓦碎块甚多。
陵园四神门外4对阙址、乳台和鹊台均在。南神门北50米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200、南北150米。鹊台的西阙址尚在,高1米、底长7米、宽6米。东阙址已被平掉,二阙址间距63米。鹊台北距陵园南神门2876米,北距乳台2350米。其二阙址东西间距195米,均被严重破坏。
下宫遗址北距陵园2300米。遗址范围东西350、南北200米。遗址南有“大宋新修唐宪宗庙碑铭”,碑额六螭垂首,碑身高2.66米、宽1.52米、厚0.48米,碑座长1.77米、宽1.37米、高0.47米。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立。
陵区原有石刻,除玄武门外增加小型石狮1对外,其他均与丰陵相同。景陵的小型石狮(唐懿宗简陵也有2对)为唐代陵园所不多见。四门石狮身高180、宽85厘米。石狮头呈方形,额和眉脊突出,雕刻粗疏。
神道石刻组合与泰陵相同,东西列间距60米。
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79米,形制同崇陵。华表通高770厘米。
翼马位于石望柱北24米。翼马身长235、身高250厘米。两肋的翼翅下端进一步简化,翼马栽鬃,头顶有独角。东列垂尾,独角较小;西列缚尾,独角较大。
鸵鸟位于翼马北24米。身高135、身长175厘米。头颈弯曲较大,身驱肥硕,尾小,腿短如鸭状。鸵鸟腹下所衬山石,前后同高。
石马位于鸵鸟北24米,每对石马南北间距亦24米。石马身长195、身高155厘米。形制与建陵同。
石人位于石马北22.5米,每对石人南北间距22米。石人身高265厘米。形制与泰陵相同。
在北神门外有石马三对,东西列间距45米。除西列第三个石马为缚尾外,其余石马均与神道石马形制相同。
在北神门外石马北有两对小石狮,东西分列。一对蹲狮在南,东西间距18米;一对行狮在北,东西间距41米。
景陵石刻气势雄伟,雕刻精美,生动逼真,代表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隆盛时期的风格,也反映了唐代“元和中兴”的盛况。
另外,在景陵陵区,原有一个“唐陵碑林”,立有历代碑刻四十余通,该“碑林”大部分被毁,少量散存民间。
据《文献通考》记载有四座,为郭皇后、郑皇后、王贤妃、昭惠太子李宁墓。《唐会要》卷二十一载,景陵陪葬墓有惠昭太子宁、懿安郭后、孝明郑后和王贤妃墓四座,但地面现已无遗存,且无墓碑,故详址尚无法考证。现仅于陵园南1200米屈家村北和陵园南2050米西南庄西北各有一座陪葬墓。现仅存一座,名位难以考定。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为唐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
宪宗李纯在位期间,以裴度、李降为相,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并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刘辟、李锜、吴元济等藩镇叛乱,朝政始有复兴之势。但其晚年,宠信奸臣皇甫鎛、程异,荒于政事。他在后官里多内劈,至死没有立皇后。晚年迷信炼丹术,企图长生不老,求取“长生药”。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宪宗因服用金丹中毒,身体不适,病危之际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人杀害,死年43岁,葬于景陵。
懿安皇后郭氏(约779年-848年),华州郑县人,唐宪宗嫡妻,唐穆宗生母。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孙女,驸马都尉郭暧、升平公主次女,唐宪宗为广陵王时被选为正妃,唐宪宗继位后册为贵妃,唐穆宗时尊为皇太后,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四朝尊为太皇太后。郭氏一生历经唐朝七代皇帝,其中五朝居太后之尊,是所谓七朝五尊,逝后谥号懿安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