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酱油为湖北省通山县特产,县内杨芳乡是黑豆的主要产地,以当地的特色黑豆品种——牛肝豆生产的酱油、豆豉具有原汁原味的天然食品风味,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被称列为贡品闻名于世,绵延300多年。杨芳酱油、豆豉以其香浓味醇,汤色厚爽,开胃健脾,滋补健身而誉湘、鄂、赣的周边地区,堪称调料之精品。
1987年9月经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杨芳酱油含人体需氨基酸17种,含氨基酸总和达10.76%,且保鲜期达12个月以上。
现欲申请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的人间美味。
杨芳酱油味道如此醇厚浓郁,追其原因,除了独特的祖传秘方外,与杨芳林(当地另称)当地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酱油是以大豆为主料酿制而成的调味品,杨芳酱油使用的主料,即是当地特产黑豆——牛肝豆,因其形状颜色与牛肝近似而得名。
这种豆子质地饱满,营养价值高,只能在杨芳林一带种植成功,即使在杨芳林邻近的地方栽种都会变异。
其实,不仅仅牛肝豆离开了杨芳林会变异,就是同样的人同样的秘方到别的地方制杨芳酱油也无法成功,已有人试着到外地做杨酱油都未成功。
杨芳酱油采用的水都是杨芳林当地山溪泉水,从不使用自来水或其他水源。
一直以来,杨芳酱油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虽然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文革动乱,制作酱油的家庭作坊相继歇业。
直到改革开放,杨芳酱油家庭作坊再次推到新高峰,在1981年左右,杨芳林乡集体和个体共兴办了35家酱油作坊,年产酱油十余万公斤。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有些家庭作坊为了更好的发展豆制品加工业,想尽各种方法适应市场变化,如整合资源办厂、注册商标、改进技术、注重产品包装和市场开拓等等。
然而,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家庭作坊或个人都因酱油制作劳动强度大、产量不高、产品难以打开市场等等原因而转行或外出打工。
杨芳林仅剩6家从事制作杨芳酱油的厂家或家庭作坊。
虽然杨芳酱油拥有数百年的制作传统,在当地是响当当的品牌。
然而,限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加上地处偏僻,杨芳豆制品的名声仅限于咸宁与周边地区的小范围内。
只有整合各项资源、打造龙头品牌、加大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才能让杨芳酱油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让这项传统民间技术源远流长。
杨芳林制造酱油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年间,但杨芳酱油真正闻名却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曾被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香飘于圣殿之上。
当时杨芳酱油是少数大户人家自家作坊的调料品,平民百姓却没有如此口福。
但自杨芳酱油成为贡品后,杨芳林的百姓也自行制作豆酱、酱油来调味,甚至拿去销售谋生,但其味道始终未达最佳。
杨芳酱油真正走向鼎盛时期是在1890年前后,当时杨芳林有47家酱油加工作坊。
说起当地酱油的繁荣,就不得不说到一位名叫谭兴发的江西人。光绪年间,江西省义宁双井人谭兴发祖宗三代都是以制豆制品为生,从小学有一套制作豆制品的技术。
1863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谭兴发逃生落户至杨芳林乡当时最大的酱油作坊吴恒盛家。
他在吴恒盛家学习制作酱油后发现,该种制作方法劳动强度大,产量不高、质量也不佳。
想起以前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学习到了制作豆制品的良方,谭兴发立马找来书籍学习实践。
终于,谭兴发制作出的酱油达到了香高味醇、入口浓郁、回味绵长等特点。
随后,他便将新技术教授给其他人。就这样,杨芳酱油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