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藤茶,湖北省来凤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来凤藤茶,又名山甜茶、龙须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的茎叶,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御湿、降血压、降血脂、保肝等功效,民间常用于高血压、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等病的预防。
经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其水提物及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其有效成分为蛇葡萄素及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无毒副作用。北纬30度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来凤藤茶在“植物总黄酮含量”、“硒元素含量”、“营养成分的全面性”三个方面的保健优势。
2013年03月1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来凤藤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藤茶,俗称莓茶(武陵特产)、藤婆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种。在鄂、湘、川、黔、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武陵山区的砂石坡地。
藤茶是被《本草纲目》遗漏的珍品,富含人体必须的17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及多糖等,是已经发现的自然硒和黄酮成份含量最高的野生植物,是宝贵的药食两用纯天然植物。
来凤藤茶是多年来土家传统制茶工艺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土家民俗文化,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降糖、降脂、抗菌、抗肿瘤、消炎、保肝等作用。
来凤藤茶的活性黄酮能杀灭细菌,沏泡一星期仍可饮用,用来凤藤茶送服中药不光不解药性,还能帮助中西药发挥更好的效果。
来凤藤茶在民间流传应用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来凤土家人饮用藤茶已有500多年历史,其味道甘甜悠长,保健作用独特,他们称之为“神仙草、长寿茶”。
《本草纲目》及《证类本草》等古籍本草中亦有关于甜藤、甘藤、甘露藤的记载。
《证类本草》曰:“甜藤叶苦,寒,无毒。去热烦,解毒,调中气,令人肥健。生江南山林下,蔓如葛,小叶尖长,气辛臭”;《本草纲目》亦称“甜藤、感藤,甘、感音相近也。又有甜藤、甘露藤、皆此类。味甘,平,无毒。调中益气,通血气,解诸热,止渴”。
虽上述本草记载的“味甘,无毒,生江南山林下,去热烦,解毒”等性味功效与现用藤茶一致,但其“食之令人肥健”与现代文献报道的藤茶的调血脂药理作用略有不同,且其“气辛臭”,与《中华本草》记载的“藤茶味甘、淡”明显不符,说明此处记载的甜藤、甘藤、甘露藤等与现用藤茶可能并非一物。
在广西和贵州等地,藤茶也作为甜茶使用,在全国可以称为甜茶的植物有7科8属9种11个亚种,藤茶只是其中的一种,且广西甜茶主要来源于蔷薇科的悬钩子属RubusL.植物。
来凤藤茶的活性黄酮能杀灭细菌,沏泡一星期仍可饮用,用来凤藤茶送服中药不光不解药性,还能帮助中西药发挥更好的效果。藤茶在民间流传应用已有数百年历史,主要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来凤当地人饮用藤茶已有500多年历史,由于味道甘甜悠长,保健作用独特,他们称之为“神仙草、长寿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三高人群大幅度增加,而藤茶具有降糖、降脂降压的特殊功效。
来凤藤茶加工方法很多,不同的生产加工工艺,所生产的品质与质量也有很大差别。如:
(1)直接太阳晒干法:民间通常采用茎叶全株采摘,直接切成一寸左右的茶段,利用自然太阳晒干,这样加工生产的藤茶,全叶片状,表面无白色结晶体析出,直接用开水泡,色为淡绿色,味淡不醇,无回味,功能效果的较差,需要清煮很长时间才能发挥效果。
(2)水煮杀青晒干法:同样采用茎叶全株砍采,切成一寸长的茶段,用沸水煮捞杀青后,晒干即为成品,这种加工方法生产的藤茶,半片状,色淡黄绿,有少许白色结晶析出,味带苦涩,这种方法最为方便,但经过水煮捞后,营养物质被大量流失,功能效果差。
(3)炒青摊晒法:选用枝叶为原料,用热锅杀炒青,炒至5成干再手工搓揉,然后在太阳底下摊开晒至全干,这种方法加工的藤茶,传统工艺掌握的难度较大,炒锅的时间和温度以及手法和晒干方法都决定了茶的品质。好的品质为:黑白相间,白色结晶析出较多,且均匀,入口微苦,回味甘甜。
(4)炒青渥沤生产法:这种加工法有点象红茶的常规生产,选材是嫩枝叶,揉成条状后,进入渥沤间发酵一至二天,再散块入炒锅炒干至成品.这种方法加工的藤茶,茶形条片状,黑白相间,经过渥沤有效成份丢失也最多,味淡甜,有回甘,且带一定的馊涩味,酸味较重,功能效果交较差。
(5)物理生物工程:采用专用杀青锅在特定的温度,时间与环境下杀青,同时采用生物物理工程进行蛋白酶化转移技术进行有效转化.然后用炒干机二至三次分段炒至全干至成品,这种方法生产的藤茶,保持了藤茶的原汁原味,批量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茶味好,色淡黄绿,略带少量藤茶结晶析出白点,茶味醇正甘甜,但这种方法缺少手工搓揉,营养物质不容易被渗泡出来。
(6)现代精加工工艺:是典型地企业化生产方式,既继承了传统手工制作的优点,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入口微苦,回味甘甜的特点,利用现代化GMP无菌车间进行隔离生产,采用流行的破壁工艺、专业烘烤、分离配对、紫外线杀菌等一系列国家质量生产规范。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茶,充分地发挥了藤茶的药理性,避免了珍贵原料的浪费,成分用量也得以标准化,食用起来也更安全。
来凤藤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1、用保温杯冲泡,效果更佳。
2、用200—300毫升开水冲泡,每次2—4包,10分钟后再饮用。
3、每天2—3次。
4、可反复冲泡3次,喝完再续水。
温馨提示:因水温、水量、茶叶数量、冲泡时间的不同,口感会有所不同,同时影响饮用效果。
注意问题:无需洗茶,黄酮首次融水溢出率为70%,第一泡才是精华。
来凤位于北纬30°和东径110°交汇处,为云贵高原的东延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向云贵高山地的过渡地带,属武陵山的余脉,全县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平均海拔681.75米。
来凤县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1400小时,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56天,气压16.2毫巴,相对湿度81%,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因地貌、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具有气候环境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海拨8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海拨800米至1200米的二高山气候温和,春迟秋早,类似暖温带-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的过渡带。海拨1200米以上的高山气候寒冷,四季不太分明,类似暖温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
来凤县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藤茶生长,是藤茶生长的优势地区,野生藤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调查的可制作藤茶的蛇葡萄属植物的显齿、浅齿、三叶蛇葡萄等几种野生资源极为丰富,为开发藤茶产业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自1996年开始,来凤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野茶家种”。
1999年,来凤县就把藤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开发,之后加工企业和加工作坊得到蓬勃发展,来凤藤茶产业从种植、加工到市场销售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2014年,来凤县出台了《关于加快藤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每年将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支持藤茶产业发展,成立了藤茶产业发展基金,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申报、金融信贷、建设用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方面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支持政策。
2016年,来凤县出台了对于自建藤茶产业基地的每亩给予600元的种苗补助,市场主体流转土地新建藤茶产业基地达到100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不高于300元的流转费补助、200元的培管补助、100元的硒肥补助。
2017年,来凤县又出台了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藤茶产业的每亩给予1000元的补助,并对5个千亩以上藤茶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
2016年,来凤藤茶年产值达4.62亿元。
2017年,来凤藤茶仿野生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万亩,从业人员15000多人。
2018年,来凤藤茶种植面积达5.2万亩,是中国最大藤茶种植基地。来凤藤茶基地覆盖全县8个乡镇、78个村,联系31家专业合作社、8000多农户种植藤茶,5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吃上藤茶产业饭。
2001年,来凤藤茶获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2002年,来凤藤茶获中国芜湖国际名茶博览会铜奖、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称号。
2013年03月1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来凤藤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8年6月,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来凤藤茶获本届茶旅节中国“名优茶”金奖。
来凤藤茶产地范围为湖北省来凤县绿水镇、漫水乡、百福司镇、大河镇、旧司乡、革勒车乡、三胡乡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葡萄科蛇葡萄属显齿蛇葡萄。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选择400至800米、坡度45度以下,沙质壤土的坡地、山地种植,土壤pH值5.5至6.5,有机质含量为1.5%至2.0%。
三、栽培管理
1.种苗繁育:选择土质肥沃的沙质土壤,选用茎粗0.2至0.4厘米的1至2年生健壮显齿蛇葡萄枝条作扦插材料,扦插时间为12月上旬至元月上旬。
2.移栽:11月份上中旬移栽,移栽密度每亩1000至1100株。
3.土肥水管理:在萌芽至芽枝长10厘米时中耕除草,每隔30天中耕除草,保墒一次。7月中旬停止除草,10月沟施腐熟农家肥每亩2000千克以上。
4.搭架:在植株长到30厘米至50厘米时,及时搭架。
5.打顶:嫩茎长到20厘米时开始打顶,以后每隔10天打顶1次。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
1.采摘时间:每年4月至9月。
2.采摘标准:特级茶要求一须二芽;一级茶要求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二级茶要求一芽二叶至一芽二叶初展。
3.采摘方法:提手采,不应捋采和抓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分级采摘。
五、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揉捻→自然堆放→烘干→复干→精选分级→灭菌→包装入库。
2.关键工艺:
(1)摊青:鲜叶必须进行摊凉,摊放厚度不超过5厘米,鲜叶失水率应控制在15%至20%之间。
(2)杀青:杀青温度为180℃至200℃,杀青时间为20分钟至1小时。
(3)自然堆放:盖薄膜,自然堆放,堆放时间6至12小时。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须:絮状,灰色,表面披白霜,汤色黄绿,气清香,滋味微苦而回甜,回甘持久。
(2)芽叶:条状,表面灰白隐绿,汤色黄绿,气清香,滋味微苦而回甜,回甘持久。
(3)珠:圆球形,表面黄绿色,直径1.5毫米至2毫米,汤色黄绿,气清香,滋味微苦而回甜,回甘持久。
(4)曲:纺锤状,表面深绿色,汤色黄绿,气清香,滋味微苦而回甜,回甘持久。
(5)露:卷曲状,表面灰白隐绿,汤色黄绿,气清香,滋味微苦而回甜,回甘持久。
2.理化指标:水浸出物≥28.0%,总黄酮(以二氢杨梅素计)≥20.0%,硒(以Se计)5至100微克/100克。
3.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来凤藤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来凤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
来凤藤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