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花灯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
“盂兰盆灯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举行。相传胜芳的老乡们为纪念一双痴情的男女,就在每一年的七月十五在河边放上无数洁白的莲花灯。千百年间,这样的活动发展成了一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99只小船在河面上一字排开,每只船上三个人,一人划船,两人放灯船队飘过15里的路程,亮闪闪的灯光连成一条长龙。河水两岸还有好多男女老少把自家做的小花灯粘在乌龟、螃蟹的背上,把这些小家伙送到河里放生这一路上。
元宵冰灯的来历很有讲究。过去,喂马的农夫和运河沿岸捕鱼的渔民在数九寒天的晚上也得忙活,为了取个光亮,他们就做出了一种别致的冰灯。冰灯的做法就是把清水倒在桶里冻着,在它还没冻成冰坨的时候就把空心的冰块取出来,中间那个位置就是给蜡烛留下的小房子,外面的透明冰层就跟玻璃似的能透光。后来,这好看又好用的冰灯在民间成了气候,就有了一年一度的冰灯大会。冰灯好看却不能年年看,必须等到天够冷、冰够硬,才能成。赶到能看冰灯的年份里,差不多是在农历的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那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也是做冰灯、看冰灯的最佳时间。
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活动都在元宵节期间举行,整个元宵灯会历时五天,自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灯会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的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2米、面积60平方米左右,俗称为“鳌山”的灯台,灯台上吊满精选出来的数百种自制花灯。元宵灯会期间,白天有七十多道古老民间花会踩街巡演,戏院书馆、酒肆茶楼等处全天义演。入夜,百姓云集鳌山周围观灯听唱,民间艺人轮流表演,到处喧哗沸腾,一派兴旺景象。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北博物院、河北新闻网承办,各市文化和旅游部门、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协办的2023年河北省“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活动1月14日火热开启!全省各地协同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系列直播、短视频、图文、海报、H5等多种形式立体化宣传,集中展示全省各类优质非遗资源,陪各地群众欢喜过大年!
1月14日至2月5日活动期间,每日推出一张精美海报,展示各地非遗项目。
胜芳始建于春秋末期,原为水乡,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明清时期鼎盛一时,是中国北方的水旱码头。其间衍生出胜芳花灯、传统灯会、说唱艺术、渔歌夯号等文化瑰宝。其中元宵灯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久负盛名。鼎盛时期,胜芳灯会总数达72道之多。历经时代变迁,器具散佚,很多已失传。
据明代地万志,胜芳灯会于明代中期已流行,至清中后期已成规模盛大,闻名华北。胜芳灯会分三部分:一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会“放河灯”;二为元宵大苇棚“冰灯大会”;三为镇内元宵灯会。胜芳花灯分传统花灯和现代花灯。传统花灯是胜芳花灯的精华,主要制作材料为苇篾、竹篾、纸捻儿、油浸纸、绸缎,不用一丝金属材料,纯手工扎制,胜芳传统花灯品类多达2000种以上。
在明清之际逐渐形成了以祭祀火神为核心的七十二道花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乾隆皇帝观看后大加赞誉,御笔亲题“胜水荷香万世流芳”,使胜芳花会声名远播。乾隆年里,胜芳就开辟了重量级的泊船码头;晚清时期,胜芳又开设了直隶第一家邮电局。有什么新鲜东西洋玩意儿,都争先恐后地到这里来抢滩,比方说,公共浴池、照相馆、石油、烟卷、化妆品,还有大鼻子的西方传教士,都留在老胜芳人的记忆之中。
明清时期,除朝廷国丧禁灯外,一年一度的胜芳元宵灯会从未间断。民国时期胜芳也几经战乱,硝烟散尽后,可灯会照例进行。
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充分展示了胜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丰富和活跃了当地人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及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霸州市文化馆获得“胜芳灯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