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皇帝鱼,又叫竖纹囊鲷,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美丽的鱼类。皇帝鱼的幼鱼全身青色,体表长着白色的漩涡状花纹,滑稽有趣。可是,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当它们长到23厘米左右,发育为成鱼时,体表的花纹会完全改变,变成从头部到尾部纵向排列的15条黄色竖纹,十分庄重大方。同一种鱼的幼鱼和成鱼,体纹竟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使得过去有些鱼类学家把它们错认为两种不同的鱼。
海洋中生长着一种身上长着美丽纹的皇帝鱼,这种鱼随着它的成长,体纹不断发生变化。皇帝鱼的幼鱼,全身呈青色,生有旋涡状花纹。可是当它逐渐长到23厘米左右的成鱼时,身上的白色旋涡状花纹就变成有十多条黄色的竖纹。“黄袍加身”以后的成鱼,看起来俨然像个“君主”,这就是称它为皇帝鱼的原因。
由于皇帝鱼的幼鱼和成鱼的全纹明显不同,鱼类学家一直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鱼,在有关文献上也是分别记载的。那么,为什么它们体纹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学者经多年研究认为,这和皇帝鱼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我保护有关。幼鱼生活在暖海珊瑚礁水域,身上的花纹是为了避免敌害袭击,而成鱼栖息生活的环境,和幼鱼完全不同,美丽的花纹就变成黄色的竖纹,所以这种鱼也叫“竖纹囊鲷”。
皇帝鱼的稚鱼,全身呈青色,生有白色的漩涡花纹,所以也称为漩涡鱼。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稚鱼身体上的漩涡状花纹逐渐变成大约15条美丽夺目的黄色竖纹。为什么它们的体纹会发生变化呢?这是因为皇帝鱼稚鱼栖息环境与成鱼不同。这种鱼生活在暖海珊瑚礁水域,它们身上的花纹,是适应环境、躲避敌害的一种保护性色彩。
皇帝鱼,栖息于珊瑚礁区,日间活动,以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食。幼鱼及成鱼差异极大,幼鱼时体色呈黄色,并有白色横纹,于尾柄处有一蓝色伪眼。为一夫多妻制,由一只雄鱼带领数尾雌鱼,雌鱼平时有一定之顺位,当雄鱼离开或死亡后,便由第一顺位(依体型大小分,最大的为第一顺位)之雌鱼经由性转变成雄鱼,继续带领团体。
鉴赏要点:幼鱼体色暗淡,性成熟后变成鲜明的黄色,头部和颈部青蓝色。体色简洁,诱人的黄色,非常威武,很有皇帝驾临的感觉
习性:性格温和,可以和其他鱼混养
食性:杂食性,喜食水蚯蚓等活饵
繁殖方法:口孵鱼,雌鱼一次可含卵10~40粒,雌雄鱼产卵受精后,由雌鱼含在口中孵育,约两星期小鱼能游动
PH:7.5~8.3
硬度:9~12
水温:23~28℃
光照:需要一般的光照
活动区域:上、中、下层水域
雌鱼有两叶卵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一部份的卵巢在生殖孔的后方。成熟的种鱼同时具有由卵原细胞至0.9毫米等各种卵径的卵粒,可知其为典型的多次产卵鱼类。成熟前的生殖腺指数约为3.87,较大的卵群之卵径平均为0.90毫米。每克平均卵数约为3000粒,故1.5公斤的母鱼,孕卵数约45万粒。吸水膨大的排出卵,呈透明圆形状,卵径约1.5毫米,和其他养殖鱼种相较,属于大型鱼卵,可推知其初期仔鱼之体型亦应较大,初期摄饵应较无问题,仔鱼之活存率亦可相对提高。
本科鱼有着极艳丽的体色,除了脂鲤科外,品种数量恐怕是最多的了(达二三千种)。另外,它们护卵护幼,有着独特而有趣的繁殖方式,故也称慈鲷。
鱼类的鼻孔大多数由“U”形管构成,头两侧各有两个孔,丽鱼每侧只有一个孔,且背鳍很长,多数体型较大,食性杂、食量大,觅食凶狠,生长迅速,喜欢生长在静止或微流动的水域。它们大多鲁莽好斗,弱肉强食,排斥异己,尤其是繁殖期的雄鱼,大鱼绝不可与小鱼混养。
它们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①南美中大型鱼:如地图、火口、血鹦鹉、菠萝等鱼,这些鱼对水质没有过高的要求,食量大,生长快。
②短鲷:前面列举的各种南美短鲷以及西非短鲷、还有橘子鱼、钻石菠萝,都是一些特别喜欢水草的数厘米长的小型鱼。它们是灯鱼中的佼佼者,有着宝石般的体色、高长的背鳍,显得与众不同。相对于中大型鱼,它们对水质的要求就比较高。
③三湖慈鲷:有1900多种,它们以艳丽的体色而著称,这是许多朋友喜爱它们的原因,但它们是机会主义者、掠食者,它们有的躲在岩石旁,有的把自己埋在沙中,有的甚至装死,鳃盖也停止张合,等待来者而捕食之。因它们爱打斗,许多人不得不放弃饲养。在原产地的岩石湖区,水域宽广,地形复杂,洞穴很多,弱小的一方可以藏于一隅。而水族箱中可不行,毕竟空间较小,所以饲养三湖慈鲷应用长1米以上的水族箱,并且尽量模拟一个复杂的岩石区环境,否则弱者非死即伤,至少其色彩也不敢显现。打斗的情况在幼鱼中好得多,但三四厘米长的鱼,已开始追咬。
为避免打斗,还应注意将鱼同时放入,不要先后加入,否则后加入者会受欺负;也不要养得太少,太少反而容易造成恃强凌弱的现象,养一群差不多大小的鱼会好得多。同一品种的雄鱼养一条为好,在繁殖期,雄鱼之间、异体之间的打斗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