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豆腐”在前期加工程序上与正常豆腐略有差别,正常豆腐,姑且称之为“勤豆腐”,在制作时先用水发豆子,然后把发好的豆子在石磨上磨成豆浆,再下锅制作。
而制作“懒豆腐”是家庭的一道菜肴,规模很小,每户每家又没有石磨,所以大部分人家是在碾子上先把黄豆碾碎成面状,再用称之为绢罗的罗把黄豆面罗下备用。
在制作“懒豆腐”时,根据家中人口饭量把黄豆面备好,在锅内的水咝咝作响时,将黄豆面一把一把徐徐撒入锅中。黄豆面不能一次撒得太多,否则锅内容易结成面疙瘩。当锅内均匀的豆面糊糊烧滚开后,就可以点“懒豆腐”了。
点“懒豆腐”时讲究要得法,把酸浆水沿锅边慢慢地倒入锅内,不能性子急,要一勺一勺慢慢地点,此时你就会看见锅内出现一小块一小块的乳白色豆花。如此点入酸浆水多次,锅内的豆花和水开始泾渭分明,此时“懒豆腐”已点成。
点成的懒豆腐用细孔笊篱将豆花块轻轻捞入放有笼布的盆内,稍稍挤压掉多余的水分,此时的“懒豆腐”色泽清嫩,细白如玉,淡雅的清香飘飘悠悠地散发出来。再将成形的“懒豆腐”装盘,点进少许香油,拌入香菜葱花及各种佐料,真是让人垂涎,舀一汤匙入口,很是消魂。
据说懒豆腐是某位家庭主妇发明的,家庭主妇忙罢地里的农活,还要回家做晌午饭,把泡胀了的黄豆放在手磨子上磨——手磨子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家具之一,会使磨拐子的人现在不多。用每分钟不到60转的转速把豆子加水磨细,磨成糊状的豆浆,豆浆从磨子口处流到磨子底下的腰盆中,在推磨的同时烧开水。这位家庭主妇用开水来冲兑腰盆中的豆浆,然后取来豆腐架子架在灶台头号锅上,再取来纱布袋子,把腰盆中的豆浆灌进布袋子中准备过滤。布袋子很软,一个人要把豆浆灌进去并非易事,但家庭主妇很聪明,取来两根筷子“v”字形地支开口袋。灌进冲兑好了的豆浆就开始使劲地扭,要把豆浆从布袋子里扭到锅里。扭干后就把袋子里的豆渣倒出来,这种豆渣叫“过浆豆渣”,用来喂猪的。
这位家庭主妇出屋一看大吃一惊,太阳都上屋檐砭了,做活的要回来吃晌午了。她急忙到灶房,来不及扭豆腐了,干脆把冲兑好了的“连渣落儿”一股脑儿地舀进大锅里烧大火煮沸,又把洗净备好的一大筐子萝卜菜胡乱地切了切扔进去。烧开了就立马退火,然后慌忙地从坛子里舀出一大瓢“老浆水”(卤水)洒在锅里,不一会儿锅中发生奇妙的变化,由絮状变为团状,再凝固成块状,水也又原来的乳白变成清亮。
正好赶上当家的回来吃晌午,一看老婆做了这么一锅白花花绿哇哇的东西,气不打一处来,骂老婆是个不会过日子的“懒婆娘”。
这位“懒婆娘”把吃剩下的“白花花绿哇哇的”东西舀进筐子里控水,又找了个筐子口大小的石板盖在筐子上压。控干水后用菜刀划成一个个四方坨儿,二顿给当家的当菜咽饭。当家的觉得这菜好吃,特别是沾上刚用辣子窝舂出来的新鲜红辣椒后味更美,于是夸赞道:没成想“懒婆娘”还能做出这么好吃的“懒豆腐”来!“懒豆腐”这随口一说的名号传开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