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鸡,广饶县大码头镇地区名菜,广泛流行于山东和苏北地区,至清末民国后已经广泛外传,成为传统鲁菜菜式之一,谐音“糊涂鸡”,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炸鸡”。今山东周边,京津,苏北,东北辽宁等地受鲁菜影响地区都有改良菜式,皆源出于广饶码头所制虎头鸡之本宗。
明朝嘉靖年间,一大将军远征到此,热情好客的码头人民便宰鸡待客,由于大将军不吃清炖鸡,而当地当时又无其他菜肴,有一村民便把鸡和面用油炸出放水炖出招待,将军试吃含口即化,内质松软,肉骨分离,非常美味可口,于是就问这是什么菜?因鸡块形状似虎头,村民灵机一动,说叫“虎头鸡”,于是将军将其带到济南府,随后在山东一带流行起来。
因其形状不规则,形似虎头,厨师随口称之为虎头鸡。将军将这一独特吃法带入济南府,从此这一吃法发扬光大,成为鲁菜菜谱之一。主要流传于东营、寿光、泰安一带。
虎头鸡色泽金黄,肉肥味鲜,醇香可口,至今依然是东营部分地区婚丧嫁娶宴席主菜。虎头鸡丸子可直接蒸食,也可用来焖煮做汤,焖煮后可以去除鸡肉的油腻和火气,更容易消化!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炸上几只鸡,用大盆装起来,用来招待来往宾客!
根据记载,虎头鸡最早于明代起源于今广饶县大码头地区,于清代传入寿光王高一带。因1945年之前,今大码头镇东部、南部地区(央上、马一村、小码头、高岗、东常徐、义和、东北坞等村)一直属于寿光县管辖,隶属于泊右乡,故虎头鸡在寿光发展起来,成为一道寿光和广饶及周边地区的家常菜品,在大码头镇一带逢年过节、红白公事等仍然把虎头鸡作为待客佳肴。
虎头鸡肉肥实鲜嫩,醇香可口,民间婚丧嫁娶筵宴素有“一鸡二鱼三凉菜”之说,其冠于诸菜之首,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可谓是一品佳肴。
虎头鸡其色金黄,其味浓郁香醇,口感酥爽鲜嫩,其制作包括炸鸡块和闷炖两部分,炸制后易长时间保存,也容易为行旅携带和馈送,闷墩后去除鸡肉之油腻和火气,更容易消化,老人以及幼儿皆适合,同时以面粉和鸡蛋混合鸡肉,增加了口味的复合型,食用时依据食者个人口味添加调料更方便,可谓是传统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然而旧时普通人家并不以虎头鸡为日常菜品,因为其食材鸡肉和鸡蛋价值较高,而且榨制过程也颇费油,闷炖时间较长也不容易,因而虎头鸡多为婚丧嫁娶等筵宴招待和过年时的主要祭祖待客之菜式。
选家养公鸡一只,宰杀煺毛后去头、爪,将鸡肉垛成约1.5公分的方块,均匀沾上面份。
打九个鸡蛋反复搅匀后放入面份再搅成蛋黄色的糊状。
将豆油烧开(温度不宜太高),把鸡块沾上蛋糊放入油锅,榨至金黄色出锅。
此时为半成品,放凉备用。
1、将水烧开,放入炸制好的虎头鸡,温火炖30~40分钟,加入适量的醋、酱油、盐、香菜等出锅即可。
2、也可与土豆、山药、萝卜、白菜、蘑菇等多种蔬菜一起炖食。
3、现在有真空包装的虎头鸡,还可以开袋即食,或去掉真空包装袋蒸煮热食。蒸一定要蒸透,所谓蒸不透不扒,味道不浓厚。
骨酥肉嫩,清香可口, 即使不喜欢吃肉的人吃过也不觉得油腻. 鸡汤鲜美,且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钙、铁、维生素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