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戏曲文物。1959年出土。墓在山西省侯马市西郊。据墓葬买地券砖文字记载,为金大安二年(1210)董坚墓。墓为砖砌仿木构建筑。
金代戏曲文物。1959年出土。墓在山西省侯马市西郊。据墓葬买地券砖文字记载,为金大安二年(1210)董坚墓。墓为砖砌仿木构建筑。墓室后壁上部,有砖制舞台一座。舞台上排列着5个彩绘砖俑,均作表演状,面部有化妆。
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25《院本名目》条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
从董氏墓戏俑的装束和表情动作来看,恰与《辍耕录》所称金院本五个脚色行当相吻合。所以,一般认为它是金院本一个演出场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头戴黑色展翅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系带,足登皂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右视,神态自若,是一个饰演官吏的“装孤”脚色。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着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间,表情凄楚,似在倾诉,是一个饰演平民的“引戏”脚色。左起第2人,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着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倾,作怒视状,是一个饰演皂隶的“副末”脚色。左起第4人,戴卷角幞头,着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带,两腿一前一后,右脚尖及地,脚跟向上,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一个“末泥”脚色。左起第5人,着宽袖黄底虎皮纹镶黑滚边长袍,红裤,黑靴胸部敞开,头上梳一偏髻,脸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从上到下勾了一笔,作为眉毛的夸张处理,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双腕各戴红手镯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贴面颊,作吹口哨状,表情滑稽,是一个“副净”脚色。
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25《院本名目》条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从董氏墓戏俑的装束和表情动作来看,恰与《辍耕录》所称金院本五个脚色行当相吻合。所以,一般认为它是金院本一个演出场面的模型。如正中一人,头戴黑色展翅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系带,足登皂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右视,神态自若,是一个饰演官吏的“装孤”脚色。左起第一人,头戴黑幞头,身穿宽袖红衣,着皂靴,袒胸,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伸直指向胸口,右手置腹间,表情凄楚,似在倾诉,是一个饰演平民的“引戏”脚色。左起第2人,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着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握拳置胸前,左手掖衣襟,面部微向左倾,作怒视状,是一个饰演皂隶的“副末”脚色。左起第4人,戴卷角幞头,着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握腰带,两腿一前一后,右脚尖及地,脚跟向上,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一个“末泥”脚色。左起第5人,着宽袖黄底虎皮纹镶黑滚边长袍,红裤,黑靴胸部敞开,头上梳一偏髻,脸部以白粉抹鼻呈三角形,用墨粗粗地在眼睛上从上到下勾了一笔,作为眉毛的夸张处理,面颊两侧各抹一团不规则的黑,双腕各戴红手镯一只,左臂裸出,右手食指及大拇指置口中,其余三指贴面颊,作吹口哨状,表情滑稽,是一个“副净”脚色。董氏墓戏俑的出土,为研究金院本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董氏墓戏俑的出土,为研究金院本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