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是五代时期彩绘浮雕作品。1995年出土于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现珍藏于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长1.36米,高0.82米,厚0.17—0.23米,原嵌于墓室西壁南部下方,画面由15人组成,突出表现了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伎乐人物丰满圆润,表情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浮雕以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线条唯美流畅,姿态生动,画面节奏东动作,极富音乐律动感,可谓上承大唐之余韵,下启宋辽墓葬壁画散乐图像之先声。
1994年春,河北曲阳王处直墓被盗。
199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王墓进行了清理发掘,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被抢救性挖掘。
现珍藏于河北省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长1.36米,高0.82米,厚0.17—0.23米,原嵌于墓室西壁南部下方,画面由15人组成,突出表现了五代时期乐队吹奏表演的热闹场面。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有伎乐15人,她们面朝右方站立,分前后两排,每人手持一件乐器,前排5人,画中右边的第一人为女性,着男装,头戴黑色幞头,身穿褐色圆领长袍,双手交叉于胸前,横握一棒,棒上有双环丝带,似为乐队指挥。右下角两个男性头缠布带,好似在表演或在队前导引。另外12名演奏者都是女子,分为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她们头梳抱面高髻、椎髻、环髻、双髻等不同发式,插白色梳或鲜花,身穿红色抹胸、白色衣裙,外穿褐、白、红三色窄袖短襦,帔巾从胸部后搭于肩上,腰系绦带于身下,脚穿红色高头履。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中的胖美人物面容圆润,体态丰膄、腰肢轻斜,衣带飘飘,若有“罗薄透凝脂”之感,仍然保留了唐代丰肥浓丽的风格。既体现了当时人们崇尚丰肥浓丽的审美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富足。这些乐伎演奏时专注的神情,既端庄秀丽,又妩媚动人。伎乐人物均簪有红花,于乌黑浓密中显现出一抹亮色,使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活美艳,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上承唐代余韵,下启宋辽墓葬壁画散乐图像之先声。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整体设计精巧,群像构图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乐女造型既注重演奏姿态与乐器配合的伎乐之容,又生动描绘勾勒出乐女们的雍容华贵之貌。乐女群像不仅是盛唐以来音乐艺术的真实写照,也是权贵豪门奢侈生活场景的一个侧影。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在雕刻技法方面,彩绘散乐浮雕有不少创新之处。在构图设计上,将乐女形象作写实描绘,又把群像作整体浮雕,犹如一幅完整的写实绘画。在雕刻技法方面,采用多层次的高浮雕,立体感突出,线条与块面结合巧妙,粗细疏密得当。人物面部精雕细琢并磨光,手肘姿态准确精细,而衣裙部分则疏放勾勒。浮雕雕刻完工后,根据不同部位再施以各色彩绘。雕刻线条块面与五色彩绘相得益彰,乐女群像生动传神,极具动感与情态。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是镶嵌在王处直墓后室西壁浮雕。王处直墓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是前后两室的双室墓。墓葬保留了大唐王朝的遗风,墓内由青石构筑,由墓道、前室、东西耳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墓室全长12.5米。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是南北朝以来世风喜好的真实反映,所谓“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正是图中人物的写照。图中乐器的刻画十分地精细、逼真,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形象资料。展示了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印证了曲阳雕刻艺术在唐代就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王处直(863年―923年),字允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之从弟(一说为弟),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统治者。公元900年,王处直继任义武军节度使,从而成为唐朝末期北方的一个割据者。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封王处直为北平王,后改归附于晋王李存勖。921年底,其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囚禁而死。详见主词条:王处直
2018年12月27日,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入选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并展出。
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既真实再现出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场面,又展现出我国古代曲阳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堪称国宝。—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林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