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双翼神兽是战国时期的镇器。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在1号墓的东西两库中各出土一对共四只,东库两件头朝左,西库两件头朝右。
双翼神兽长40厘米。神兽曲颈昂首怒吼,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跃跃欲起。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底部铸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河北省博物馆门前的镇兽就是采用放大版的双翼神兽形象。
1974年河北省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两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并造成了破坏,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清理勘察。现场发掘的中字形墓室格局证明这是一个王的陵墓,这个墓穴的主墓室已经遭到了严重盗掘。在之后的挖掘过程中,民工在取土时,一脚踩出了个大窟窿。对窟窿进行清理后,发现了一个库。库与主墓室毫不相连,这种墓葬形式被证明为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所独有的。由于库的存在使大量的珍贵文物躲过盗劫,得以为世人所见。随着1号墓两侧库的打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出土了大量奇巧瑰丽的生活用品。错金银双翼神兽、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等相继出土。
“双翼神兽”出土两对共四件,四件神兽东库两件头朝左,西库两件头朝右。神兽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公斤,造型奇特,有点像狮子,生有双翼,昂首向左或右,圆颈直竖,前胸宽阔而低沉,两肋生翼,身体修长,背部有脊,臀部浑圆隆起,足如钢爪,后尾斜垂呈花鞭状,尾尖上翘;头微上扬,阔口微张,做咆哮状,露八齿,长舌上扬,如意云钩形鼻,双目圆睁,桃形耳,双耳中间有独角后弯,角尖前勾;四肢弓曲,利爪抓地,两翼贴于身侧,跃跃欲起。
器物周身用银线“错”出口、眼、耳、鼻、毛、羽之轮廓,体表以粗细不同的银片、银线“错”出变化无穷的斑纹,神态雄奇而灵秀,尤其背部错出两只蟠曲于云中的龙雀鸟纹,加之两翼长羽上扬的意态,更增加了威武凶猛神兽的灵动气息。
形象奇特的双翼神兽,是战国中山国一种特有的青铜艺术品,在国内其它地方尚未发现。双翼神兽的独特性,与其产地战国中山国“独特”的国情是分不开的。这个王国是由当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鲜虞部落,在燕、赵两国之间建立的。中山文化绚丽奇特,器物造型夸张而富想象力,与燕、赵两地深沉厚重的汉族文化风格差异较为明显。
在青铜制造业方面,更将错金银工艺发展到了极致。所谓“错金银工艺”,是指先根据图案、花纹在器物表面刻出沟槽,再嵌入黄金或白银,这样,黑色青铜的古朴凝重与金银纹饰的流畅秀丽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雅拙互见的艺术韵致。
双翼神兽的动态美是鲜明可感的———它前胸低沉,后臀隆起,伸出于两肋之间的长翼呈欲展未展之状,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而起。在远古神话中,曾流传过一种名为“飞廉”的“风神”。据说,“风神飞廉”身长长毛,并生有双翼,是一种善于飞走的神兽。李学勤认为其具有中国北方民族以及斯基泰——西伯利亚式艺术风格,于兽神鹰首的格里芬属类似的母题。
在我国一些地方还出土过东汉时期的神兽———辟邪,“辟邪”也是似狮而有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钮上面,就常以辟邪形象作为装饰。但是上述种种神兽,“似”而不“是”,可以说,它的存在,使一段独特历史得以再现。
在神兽腹底横向铸有铭文“十四祀,左使库,啬夫孙固,工隰,冢”13字。从铭文可以得知器物制作于中山王厝十四年,负责制作器物的部门是左使库,工匠名为孙固,工长为隰。
“双翼神兽”的造型极富强健矫捷的力度美,在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设计中,将飞禽走兽的特点集于一身,展示出2000多年前古中山国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这种形象奇特的双翼神兽,迄今为止,在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其高度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水平,首次面世的新奇感,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也掀起了普通人们渴望能一览双翼神兽的强烈欲望。在此背景下,中国贵金属适时推出了一套出土文物青铜器(第一组)金币,其中一枚1/4盎司金币背面图案为“双翼神兽”,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金币的形式传播,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也让人们得与一睹双翼神兽之“神”貌。
“双翼神兽”是河北省博物馆门前的镇守之兽。在卢浮宫内也有许多带翅膀的神兽,如古埃及的“羊头猛禽坠子”,亚述帝国的“人面双翼公牛像”,古代伊朗的“双翼羱羊”,这些他国的兽形身上都附带着翅膀,翅膀几乎是神性、梦幻、理想的代名词,是一个个民族想象力的展示。中国的双翼神于西方的雕刻艺术不分伯仲,中国华美的青铜器同样产生奇迹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