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是西周的玉器,1991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M2001号墓,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十八件玉管与分别两行十二组的一百零三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与纵向排列成双排四行相互对称的二十件红色圆形玛瑙管、一百一十七颗红色玛瑙管形珠、一百零八颗浅蓝色菱形料珠相间串联而成。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代表着西周贵族的佩玉风格,是西周时期玉佩的典型的代表,充分反映西周时期的佩玉制度。整组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整、饰纹精湛,是虢国君主虢季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
1991年,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M2001号墓。
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的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十八件玉管与分别两行十二组的一百零三颗红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其中有十四件玉管两两并排地分别串联于两行玛瑙珠之间,另有四件玉管则呈单行串联其间,后者显然是为避免两行串珠相分离而起约束作用的。人龙合纹佩位于墓主人颈后中部,为总贯项饰的枢钮。此项饰展开时总长度约52厘米。人龙合纹佩为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部有一圆形穿孔。正面饰连体双首龙纹,龙首分别朝向两端,其中一端龙纹有弯曲桃形耳,椭圆形眼,长鼻高扬,獠牙末端饰一人首形,另一端的龙首长角上卷,椭圆形眼,长卷鼻。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递增的玉璜与纵向排列成双排四行相互对称的二十件红色圆形玛瑙管、一百一十七颗红色玛瑙管形珠、一百零八颗浅蓝色菱形料珠相间串联而成,共计二百五十二件颗。出土时摆放得有条不紊,有些玛瑙珠孔内仍残留红色线痕,少数玉璜的局部因被其他玉器叠压尚保持原有的晶莹温润的色泽。其中二十件玛瑙管分为十组,每两件为一组。玛瑙珠分为十六组,大多数是以十至十三颗为一组,少数也有二颗或四颗为一组,均分作并排的两行。料珠分为十八组,均以六颗为一组,亦等分为并排的两行。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饰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复以红、蓝二色珠、管点缀其间。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的雕刻技法和装饰纹样看,当时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切、磋、琢、磨等玉器的加工技术,器物表面抛光整修,柔润细腻,而且钻孔方法有单面钻与双面钻两种,也就是说当时的虢国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琢玉工具。
玉器的制作在21世纪仍难度颇大,而在西周时期就能制成这么华丽高雅、精美绝伦的组玉佩,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制玉的高超工艺水平。这种大型的组玉佩在中国考古发现中也不多见,它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种类、用料、工艺和古代的礼玉制度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周社会对礼制的严格规定,不仅在礼玉的使用上有很明显的体现,而且在佩玉的组合、色彩以及穿系的组带上都有等级之别。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在整串玉璜的背面还有红色条带“朱组”的痕迹(“朱组”就是红色丝带)。据《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级,公侯玄玉而朱组……”就是说周天子佩白色玉璜,用黑色丝带系之;诸侯国君似青玉,用红色丝带系之。对大夫、世子、士的玉颜色、质地、系玉丝带等,也都有详细规定。M2001墓中出土组佩中的7件玉璜,是上好的新疆和田青玉,所系丝带又用红色,仅次于周天子,是为诸侯玉佩。这种选料、佩玉的方法,是虢国贵族们高贵身份的体现,更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一种表现。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离三门峡火车站北面仅仅100多米远,因为已经靠近黄河谷地边缘,坡陡沟深,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主要是当地农民的零散耕地。
西周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M2001号墓,俗称1号墓。墓口南北长5.3米、东西宽3.55米。椁室的底部用多块水板南北纵向铺成。底板上铺一层席子。中间是一具木棺。木棺周围摆满了随葬品,有大型礼乐器,各种兵器和车马杂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木棺分内、外两重,棺外有棺罩。但棺罩和外棺都已经腐朽,只留下了灰末。内棺的盖板上铺着几十件零乱的玉器。揭去内棺盖板,棺内就是墓主人的尸体,外面曾经包裹着一些丝织品。墓主人的骨骼全部腐朽,但贴身覆盖和佩戴的玉器密密麻麻,有些混杂在一起,辨别不出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