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州的建水县,狮子糕可是一道享誉已久的传统名食。相传它诞生于清朝后期,由建水县的“荣香斋”糕点铺创制而成。
建水狮子糕的制作原料,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用到上等的糯米、米制饴糖和少量蔗糖。
虽然用料简单,但是根据狮子糕的黄金配方做出来,那就是舌尖上的享受。建水狮子糕的制作过程倒是相当讲究,为了提升糯米的口感和质地,一开始就要把糯米用清水浸泡10至15天。浸泡后的糯米蒸熟后,合团压片,再切成条状,经过晾干处理。只有表现合格的糯米条才能成为建水狮子糕的主料。
把蒸好的糯米条放入菜油锅里炸至炮酥,这是狮子糕成形的关键转折点,热气腾腾中,仿佛真的能听到像狮子咆哮一样的声音,在告诉我们它们即将释放出美味的力量。
等炸好的狮子糕冷却之后,用米糖和蔗糖以一定比例包裹,轻轻压扁后切成小块,一块块金黄色的狮子糕就诞生了。
狮子糕原名“寿王糕”。出自1876年(光绪二年)秋,杭州西湖“寿春坊”斯仁谷之手。寿王糕因色之金黄,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清香,多为达贤仕人待客佳肴。西湖县令姚其杭必备为待客茶点,其千金姚胜兰每日必食方解口馋,百姓大多待仕人用之方能食用。
光绪乙未年斯老归天,由子斯力撑坊继业。青狮人何孬娃家境贫寒,为偷吃本族长黄瓜解饥,严遭毒打后逃出家门,流浪到杭州西湖,饿昏倒在“寿春坊”门前,斯力视之,与食救醒,何谢斯救命之恩,以身报效。斯正缺劳力,留为杂事,持奉家人。何手足勤快,为人灵巧,斯收之为徒,何以工钱报恩。白日浸洗酒米,晚间磨粉。孬娃出身贫穷,酸甜苦辣皆行,吃苦耐劳皆有,技艺在心。光绪已年端午节,斯家午夜饮酒,食酒过多,醉倒在床,因天热午夜糕房起火,“寿春坊”被焚为灰烬。斯力痛哭终日,过度悲伤,不久离世,“寿春坊”从此而绝。何痛拜离师,回家在象溪河边姐家栖身,借姐家房半间,银子四两买回糯米等原料,回家泡米三日椿成细粉制成"寿春糕"。是夜梦中,从师生涯历历在目,师父救命之恩,授艺之情在脑海中一出现,师、师、师、斯、斯、斯,家乡也师,其糕称之为王,何王也?取人王将要犯上,怎敢?鲁中王乃狮子也。师、斯、狮三字同音巧到极点,取此糕为狮子多妙,此糕色之金黄,如同金狮之毛,就取名狮子糕好了。何大笑而醒。其妻问何故而笑,何将梦事说与妻,妻说莫不是师父要我们不忘其恩。师父姓斯,家乡也狮,取名狮子糕既是纪师又怀师恩,更忆家乡,三狮结为一体,真乃是狮缘也,全家人十分乐意。故狮子糕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初问世。县人食之赞不绝口,过往商客四海扬名。光绪二十六年,何年事已高,家已有结余,与妻商量,移房四桂房街,“狮子糕”食客更旺。光绪二十八年孟冬何长眠离世,其子何继父之业,深研细作,取衙门口外井水烧开冷沉浸洗糕米,打硬其味道更美,直至民国年间继师生意兴隆。民国后期,也有稻香斋、桂香斋等坊继作此糕。何便关门停业,其后以胥锦常为代表的作坊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