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擂茶是福建省将乐县饮茶习俗。制作时,将绿茶、白芝麻、花生仁等置于擂钵中,手摇擂棍在钵中来回旋转,研成碎泥状,再用捞瓢捞起,放在白纱布上过滤,片刻后将滤过的碎泥状配料倒进瓷壶中,往壶内注人滚沸开水,盖上壶盖闷 3~5 min 就做成了茶汁似乳、香浓味甘的擂茶。制成后要趁热饮用,令人口舌生津、心爽神清。夏季在配料中加人一些淡竹叶和金银花,可清热解暑,秋冬季加入陈皮等中草药可祛寒暖胃。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橘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将乐擂茶可以用什么代替?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
在将乐,擂茶是普通人家即兴制作出来的饮料。顾名思义,擂茶得用器具来“擂”。它的主要器具就是擂持和擂钵。擂持为一根2尺长的棍子,一般用茶树枝或白蛇藤制作而成(属于可食杂木),讲究的话,可在擂持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则刨圆便于擂转;而擂钵是当地的一种特制陶盆,其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其粗糙程度是为了擂茶过程中增加摩擦力),呈倒圆台状。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橘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等等,不下十余种。
等茶叶基本上被擂成了粉末,将白芝麻及橘皮倒进擂钵与基本擂好的茶粉混合。据说,加入芝麻后擂茶的营养保健功效将更显著,所以当地人都把这道工序称为“锦上添花”。
将乐人在基本配料的基础上,还根据季节变化和客人的口味灵活调整配方:例如冬春一般加生姜、肉桂用以温通经脉、通阳化气、祛湿驱寒。夏天可加鱼腥草、藿香及当地一种称为“凤尾草”的草药,制成防暑擂茶,或加金银花、荷叶、淡竹叶、薄荷等制成清凉解毒擂茶。秋天可加贡菊或杭白菊。对于喜欢喝香茶的人,可将芝麻炒过(或一部分炒过)再擂,亦可加入炒花生米、炒黄豆等。“听说用黑芝麻打擂茶,美容养颜的效果更好。”
在客家人的传统中,“细擂”这一环节往往是宾客和主人轮流动手擂茶,每个人都可以一展自己的擂茶技艺,所以这一环节也被称为“各显身手”。
在“细擂”到配料足够细时,冲入大量热开水。据说,此时开水的水温很有些讲究,温度不能太高,也不可太低。水温太高易造成混合物的蛋白质过快凝固,冲出的擂茶清淡而不成乳状;水温太低则冲不熟擂茶,喝的时候不但不香,而且有生草味。一般水温控制在90摄氏度左右,冲出的擂茶才能'水乳交融’。
至此,粗加工的擂茶工序已告完成。剩下的还有细加工,即“过筛”,其目的是滤去茶渣。用捞瓢,把钵里茶渣过滤完毕,把那些乳白色的茶液斟到茶碗里,并按照长幼顺序依次敬奉给客人,整个擂茶的流程才算大功告成。
擂茶制作完毕,亲朋好友围在桌子上喝着热气腾腾的擂茶。此时,一些瓜果茶点,加上天南地北的聊天,是擂茶这种动手劳作后快乐的延伸。
在将乐,喊人喝擂茶被称为“喊擂茶”。在当地,这很有点儿规矩:四时八节喊过节茶,平日里喊互酬茶,有喜事的喊喜茶,请人帮忙的喊答谢茶。喊擂茶喊得最火热的时候还数八月中旬。这时节考上大学中专的、招工了的、毕了业的都喊擂茶,重点请老师,去喊的人汗流浃背,那诚挚的神情,真有点“茶不醉人人自醉”的风情。
擂茶的功效是可以防风祛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等。因为擂茶是茶叶和一些食材进行混合加工,所以功效具有多样化。平时通过饮用擂茶可以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特别是吃饭之后少量喝擂茶可以祛除食物中的油腻感,使食物在体内很好的消化,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便秘。
将乐,是福建客家擂茶的始发地。将乐五马山窑,属五代时期,其中发现的擂钵,是目前已知关于福建客家擂茶最早的线索。将乐擂茶,始于五代,发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直至现代,前后延续了一千余年。
关于擂茶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常听到的故事版本是,东汉时期的大将军马援带兵途经武陵(现今湖南地区)时,队上士兵们突染瘟疫急病,幸好有当地的农户及时提供祖上相传数代的除瘟良方:取生茶、生姜、生米各十石,磨成糊状后以开水冲食。故事的结果是士兵们茶到病除,擂茶也由此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