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子仲姜盘是春秋早期青铜器,出土于山西,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春秋子仲姜盘高18厘米,口径45厘米,重12.4千克,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转。内壁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二字。
春秋子仲姜盘体现了春秋早期极高的制作工艺水平,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奇物。
春秋子仲姜盘通高18厘米,直径45厘米,重12.4公斤,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盘内装饰了浮雕和立雕的各种水生生物,鱼、龟、蛙、水鸟一应俱全,每个圆雕动物均能原地作平面360度的旋转。
内壁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二字:“隹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中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
春秋子仲姜盘早年出土后就不幸流失国外。后被香港太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叶肇夫在澳门古玩店发现,于是叶肇夫以重金购得并收藏。1997年6月11日,叶肇夫将春秋子仲姜盘捐赠给国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春秋子仲姜盘的制作使用的是分铸技术,可是要在盘底层中嵌进这批动物极其微小之底轴,并且还要垂直,保证不被卡住,让每只动物作360度旋转,所以在合范浇灌铜液的时候,盘与轴的接触之处仅能容纳一层非常薄的泥料,在铜液高温浇铸时使泥料不会脱落,而且使盘底又不能渗漏,此种高难度之铸造技艺,在此盘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春秋子仲姜盘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
此盘绝妙之处在于盘内所铸31个水生动物,其中有11个是圆雕,可在盘底作360度旋转,其他20个是浅浮雕。这31个装饰物在盘内排列成5周,中心是一只圆雕的雄性水禽,头上有冠,将其围着的第一周是浮雕的两只青蛙和两只乌龟,相互交错;第二周是圆雕的4尾鱼;第三周是浮雕的4只青蛙和4只乌龟,交错排列;第四周是4只圆雕雌性水禽,头上无冠;第五周是7尾浮雕的鱼和4只圆雕作蹲伏状的青蛙,同样是交错排列,其中一只青蛙遗失,旁边有铭文。可以想象,当使用者在盥洗时,水从手上流下,冲击到盘内的小动物上,这些动物随机不停旋转,奇妙悦人。值得注意的是,其装饰所刻画的龙、虎、水禽等图案与西周时期的礼器风格有很大不同,由狰狞变得调皮可爱,继承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玩器”的风格,可以说其标志着春秋早期一种新的礼器文化风格的正式形成。
春秋子仲姜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铭文内容说明东周时期,联姻作为大国之间结盟的一种手段,不仅发生在国与国之间,而且在大国的贵族之间也有所见,说明当时跨国联姻已超出政治目的,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
2017年10月28日至2018年4月30日,春秋子仲姜盘在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特别展览“来自上海博物馆的珍宝”中展出。
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跋子仲姜盘》:“一般认为春秋早期是青铜铸造技术停滞或退步的时期,子仲姜盘的铸造技术,体现了这个时代鲜为人知的新的技术高度……现存无数的商周铜器中难有其匹,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奇物。”
盘为古代承水器,用于盥洗,商周时代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曾记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时盘匜(或盉)相需为用,即用匜(或盉)浇水在手上,以盘承接弃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盉盘相配,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则多流行匜盘相配。
与春秋子仲姜盘成组的春秋子仲姜匜,为美国纽约人私藏,唯铭文“沫盘”作“沃匜”,余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