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料:江米面500克、黄豆面100克、凉水约250克
做法:
1、用凉水将江米面和成比饺子面软的面糊,放置20分钟左右,在小盆中抹上色拉油或香油,倒入面糊。蒸锅水冒气时将盆上屉蒸22分钟取出,带盆晾至稍凉。
2、炒锅点火放黄豆面,用特小火炒,勤搅动至微变色。倒入面板晾凉。
3、在江米面上下两面都粘上黄豆面,擀薄,卷成卷后切成小块装盘。也可撒上白糖吃。
1、外观不同
豆面卷子和驴打滚很像,但其实是两种食物,从外形上看,驴打滚是用黄、白、红三种不同的食材卷成的,颜色很分明,而豆面卷子就是只有白色的江米面和黄色黄豆面两种食材做成,豆面卷子里没有红色的红豆馅,除了外形以外,其制作方式也不同。
2、制作方式不同
两者都是先用江米粉加水和成粉糊,用蒸锅蒸20分钟左右就能成糕状,然后是将黄豆面在锅中炒5分钟左右,豆面卷子是将蒸好的江米面直接均匀的裹上黄豆面,然后卷成一个个长卷的形状,而驴打滚是先用江米面包裹着一层豆沙馅,然后卷成一个个长卷,再切成一个个小卷,最后才裹上黄豆面的。
3、口感不同
豆面卷子裹上的黄豆面比较多,吃起来有浓浓的香味,并且味道没有那么的甜,豆面卷子还能蘸上白糖食用。驴打滚因为包裹了豆沙馅,所以味道比较甜,不需要蘸其他调味料食用,吃起来口感更加软糯。
满族人吃饽饽蘸豆面之俗,则有一段佳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满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龙江以北地区,那里天寒地冻,不长五谷,人们都以打猎为生,吃兽肉,穿兽皮,生活极其艰难。有的年轻人不满足于现状,但又不知到哪里去寻找幸福,就问部落里年龄最大的老人。老人告诉他们:我只听我的爷爷说过,要想好向南走,南边有个长白山,那里不仅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山下还能种庄稼,到了那里,生活就能好起来,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很受鼓舞,便带着少量生活用具和干肉,开始了南下长白山的部落迁移。一路上大家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不知趟过多少条大河,越过多少座大山,历尽千辛万苦。这年秋天,大家终于来到了长白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山高林密,半山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密而肃穆的感觉。当时大家又累又饿,带的干肉已经吃完了,因为不知大山的根细,拖着疲惫饥饿的身子是很难上山去打猎的。
大家正在发悉时,一个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两片庄稼说:“那是什么,说不定可以吃呢!”大家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只见一片火红火红的,一片是金黄金黄的。大家找来当地人一打听,才知道火红的叫“苏苏步达”,金黄的叫“突粒”,是非常好吃的。于是他们就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把“苏苏步达”。磨成面,做成饽饽,又把“突粒”炒熟后也压成面,大家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正在农历的十月初一,大家以“苏苏步达”饽饽当饭,以“突粒”当菜,当时没有桌子,大家都蹲在地上用手拿着饽饽蘸着“突粒”面吃。因为是第一次吃五谷杂粮,所以吃得特别香。
为了纪念他们第一次吃五谷,满族中就留下了每年夏历十月初一不放桌子,不吃菜,不用筷子,手拿着饽饽蘸豆面吃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