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塔位于瑞安市塘下仙岩积翠峰的仙岩寺内,故又名仙岩寺塔,初建于唐贞观年间(一说唐大中年间),北宋初年得到拓建,宣和年间被毁。元延佑五年(1318年),致蕴禅师至仙岩,听当地两百多户村民声称,曾在禅师抵达前三日见飞灯悬塔,彻夜闪闪发光,遂重修古塔,并命名为“慧光塔”。但在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之后,慧光塔屡经兴毁:康熙年间,天目和尚重兴此塔,内藏小铜塔一座、大士一尊、韦陀一尊,并手写经法贮藏于塔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仙岩寺了鬯和尚发愿再修慧光塔,却因工程浩大而资金匮乏,后在圆瑛大师、宝静、兴慈、印光、静权、赵朴初、黄函之等人的协助下募修完成。上世纪六十年代,慧光塔曾遭拆毁,在塔壁中发现了北宋刻印书、墨书经卷及金、银器、油泥堆塑漆器、玻璃器皿、黄杨木雕等百余件珍贵文物,鎏金玲珑银塔便是其中之一。
进入宋代后,大众逐渐改变了唐代的审美习俗,转而倾向于轻盈秀丽的风格。北宋慧光塔鎏金玲珑银塔留有纪年和工匠姓名,整体造型小巧优美、光洁完整,体现了清隽典雅的艺术特征和宋代建筑柔和婉秀的风韵,为研究浙江地区古代宝箧印塔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宝箧印塔是佛塔中较特殊的一种类型,也是中国塔类建筑中印度、中亚风格比较浓厚的种类,以形似箱筐,内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而得名。它由塔基、塔身、塔檐与塔刹四部分组成,且塔檐多在塔身上四角向上翻挑。从唐代起,关于宝箧印塔(多称为阿育王塔)的记载就逐渐增多。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中原地区兵革重起,国家对佛教加以严格限制。特别是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柴荣废除了所有未经国家颁额的寺院,并将民间保存的铜佛像全部没收,使得原本只是维持的北方佛教更日显凋零。相比之下,在较为安定的南方,一些统治者十分热衷于佛教,其中尤以吴越国为甚。历代吴越国王奉行“保境安民”和“信佛顺天”的宗旨,一方面尊奉中原各朝为正朔,一方面也积极推行佛教,故而使境内的佛教大盛,一时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东南佛国”。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仿造的宝箧印塔(阿育王塔)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在迄今发现的相关实物中,以五代至宋代时期为主。而从分布的地点来看,五代时期的民间造宝箧印塔(阿育王塔)均分布在吴越国境内,宋代时虽有所拓展,但出土地点仍以吴越国故境为多。浙江的金融冶炼发端很早,五代两宋时期,青铜金银的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上吴越国打下的“佛国”基础和两宋对佛教的尊崇,因而与佛教密切相关的金属供养塔多有发现。这些塔不过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造型却非常丰富多姿,工艺上糅合了传统的锤、錾、刻、削、编、嵌等加工技术,纹饰精致,极具观赏性。北宋慧光塔鎏金玲珑银塔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