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简称“中运博”,全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总用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是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以及“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等9个专题展览。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的通史展,展览分为“运河沧桑、王朝基业”“天工慧光、中华勋业”“融通九州、社稷鸿业”“泽被天下、万民生业”“通古达今、千秋伟业”五个部分,以紧握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着力开拓世界文化遗产的宏观视野,全力撷取运河沿线省市的亮点特色,通过文物、辅助展品、图表、照片、场景、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同时,展览还创新性地引入5G技术,在展厅中设立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5G+VR|720°直播大运”,全景呈现运河之美。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通过“盛世东都、汴水繁华”“财赋京师、富甲齐郡”“漕运枢纽、往来盐商”和“人文江南、鱼米水乡”四个部分来呈现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沿线的城镇景观,反映运河沿线人民的勤劳智慧与美好生活。“再现”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两个时间段里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河段的“城市历史景观”,打造了一个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是穿越时空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以浪漫的笔意诉说千年汩汩流淌的大运河故事。画卷总长135米,高3米,其中上卷长43米,下卷长64米,书法题跋长28米,以江苏省书画家为主创成员,大运河沿线8个省(直辖市)的15位书画家共同参与,历时一年半,数易其稿而成。画卷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将诗、书、画、印和谐交融,分为“中国古代伟大创举”和“新时代辉煌篇章”两部分,勾勒大运河长达2500年的开凿与发展历史,呈现运河沿线的四季自然风物与繁华景象。
《紫禁城与大运河》大运河自隋唐“北通涿郡”开始,在各个历史时期,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明、清以来,三千多里长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动脉,京城尤其是紫禁城所需各种物资多由此而来。“紫禁城与大运河”分为“运河漂来紫禁城”“天下美物聚宫城”两个部分,阐释了紫禁城营建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并以北上宫廷的瓷器、漆器、玉器等文物将清代宫廷生活片段一一呈现。
《隋炀帝与大运河》 扬州因运河而兴,隋炀帝的一生与扬州、与运河相牵绊。展览以文物为主体,配合场景再现、文字展板,通过明暗两条线叙述了隋炀帝与扬州及大运河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明线为隋炀帝杨广的人生历程,从受封晋王、坐镇扬州(古称江都),到称帝之后三下扬州,再到大业梦碎、江都宫变,一夜殒身失国;暗线则是将隋炀帝的个人抱负融入中国大历史的演进,客观呈现隋朝的历史功绩,包括振兴文教、开凿运河、改革礼乐等,重新审视隋朝运河的规划、营建及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展览以隋炀帝杨广乘坐龙舟南下,自作《早渡淮诗》为引,徐徐展开这个历史人物与大运河的故事。
《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展览以运河为纽带,以具有共同运河文化基因和身份认同的运河城市为主体,从世界遗产、水利智慧和城市风情三个方面,探索世界运河的渊源,诠释运河城市特色。展厅中包括6条世界遗产运河在内的15条代表性运河阐述了世界运河的遗产价值。堰坝、隧道、船闸等水利建筑物是运河和城市沟通的桥梁,展览着重阐释其在路径选取、建设方式、运营管理上凝聚的人类智慧。
《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乐韵流淌”,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曲艺、戏剧在舞台上轮番亮相,乐器、戏服、皮影的制作也值得一看,假如满足了耳朵仍意犹未尽,还可以在“唱吧”亮亮嗓子;第二部分“形色天成”,映入眼帘的五彩中点缀着玲珑,年画的印制、核舟的雕刻、苏绣的针法,传承人在中心区现场展示传统美术、技艺;第三部分“民俗万象”,在沉浸式的影音空间中领略节庆民俗,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寻觅季节的味道,带孩子抓个周或是驻足观摩一下传统的祝寿礼,体验仪式感的同时,顺便听听运河沿岸的方言。
《运河湿地寻趣》主要面向少儿群体,参与性强。在“长长的运河、满满的湿地”板块中,有运河流经区域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湿地概况、动植物种类等展示。“鱼儿的乐园、鸟儿的天堂”位于展厅中央,通过复原的湿地场景,活态展示静水动物和植物群落、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等湿地生态,辅以对湿地供给服务功能、调节服务功能、支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的介绍。展览空间以大自然的绿色为主色调,烘托主题,融入运河各类生态元素,直观地呈现运河湿地和谐共荣的生态面貌。
《江都王》展览以江都王刘非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的个人经历为主要线索,以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考古出土的精品文物作为基本展品,从考古发现与研究、传统文献梳理两个维度,展现西汉时期诸侯王与中央政府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的互动及交流。展览紧紧围绕以金缕玉衣、镶玉漆棺、错金银铜器、嵌宝石车马器等为代表的重点文物,系统介绍江都王刘非及其王后、妃嫔等随葬专用器物,再现西汉贵族群体的歌舞宴乐、丧葬仪礼、升仙思想、“来世”观念等内容。同时,该展览将带领观众走近汉代诸侯王,解读大一统背景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封国权力逐渐削弱这一历史转变中诸侯王个人的生命历程,品读汉代丧葬观念中的“长乐未央”与“事死如生”。
《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 在展厅中,体验者化身为古代监水使者,带着任务游历大运河,闯过重重关卡,潜移默化中熟悉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全开放式的体验空间结合了备受青少年喜爱的古风和二次元的风格,运用科技手段,设计出运河上的船只与不同河道场景中的机关和难题;虚实结合的唯美场景还原扬州的富裕繁华,让观众或置身喧闹的街市瓦舍,或乘着“运河”上往来的船只。
大运河博物馆现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以及“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等9个专题展览,运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9:00-17:00(周一闭馆),周一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天开放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基本陈列常年向观众免费开放。
公共交通
乘坐56路或82路公交至三湾大桥东站下车,步行至运博路1号。
车辆停泊
博物馆设有大巴车及小车停车场。大巴车停泊需要提前预约。小车停车入口处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门(地面停车场)、东南门(地下停车场)。
停车时间:9:00-18:00
2014年,中国做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决策。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18年10月12日,"世界运河城市博物馆馆长论坛"宣布,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江苏扬州三湾。
2019年5月5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奠基仪式在运河三湾风景区举行。同年9月27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
2020年8月1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钢结构主体建成。
2020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博物馆正式命名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
2021年8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入选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公示名单。
2021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宜传部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列入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1年11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入选江苏省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2022年5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获得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精品奖。
2022年9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常设展览入选“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精品奖。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9373.59平方米,主体由博物馆和大运塔两部分组成。该博物馆整体基调为唐代建筑风格,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领衔设计。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大运塔则以唐塔的风格设计,塔高百米,可通过馆顶建设的长虹卧波式长廊进入高塔。大运塔距离文峰寺的文峰塔大概1.2公里,距离高旻寺天中塔大概4公里,站在三湾风景区最高的观景台远眺,南北两方分别可以看到一座塔尖:北边是文峰塔,曾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南边是天中塔,曾是清朝皇帝的行宫所在。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