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特色】
芋形端正,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表皮黄褐色,皮薄,光滑, 肉质结构紧密,质粉,酥松无渣、芋香浓郁。
【地标地理】
乐昌生态环境优越,山清水秀,地理位置特殊。张溪香芋是产地人们长期种植培育出来的优质芋,适应了乐昌这个特定的环境,其质量特色是与产地的特征分不开的。乐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别是在乐昌盆地,海拔为80—276米,气候温暖、春秋过渡快,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99.7小时,夏季长达5个月(5~9月),日照时间最长,占年日照量的5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22.3毫米,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1%;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9.9℃,最热是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是1月,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无霜期304天,总积温7181.3℃,其中≥10℃年积温为6386.5℃。5~9月份正是张溪香芋的生长旺盛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阳光,温暖的气候、充足的阳光、充沛的雨量为张溪香芋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张溪香芋生长需要疏松、爽水、肥沃的土壤。张溪香芋生产在以张溪为代表的乐昌盆地及四周山谷地带,这些地方土壤由花岗岩、砂页岩母质洪积物发育形成,土壤疏松、肥沃、深厚、爽水,耕作层厚度在12~20厘米之间,有机质平均含量3.89%,土壤PH平均值为6.9,具有能很好地满足香芋生长需要的土壤条件。张溪香芋生长需要湿润而不积水的环境,要求涝时能排、旱时能灌。乐昌市河溪纵横,水资源丰富,包括张溪、前溪、王坪水、铜坑水、西坑水(泐溪)、灵溪等数条武江河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由于我市的张溪香芋产地均在这些溪流的中上游,溪水清洌、水质优良,排灌方便。张溪香芋独特的个体与传统栽培技术的关系。张溪香芋个体长可达50厘米,围茎达30厘米,平均为20个茎节,每个茎节平均长达1厘米,个体重可达7公斤,这种独特的个体与张溪香芋在栽培中高培土、培养粗大茎叶、割除老叶等传统栽培技术有关联。张溪香芋培土高度达到50厘米,高培土促进不定根的发生、抑制子芋的生长,培养粗大茎叶使节间生长快,割除老叶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新叶生长。
【文化背景】
张溪香芋的种植历史悠久,据清康熙五年(1666)续修的《乐昌县志》有关种植芋的记载,乐昌种植芋的历史已超过340年。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乐昌县志》记载到:广芋之美者,首黄芋,次白芋,次红芽芋;以南芋为最,惟南芋大、色紫生砂,甚可食,与红薯并登,如稻,有大米之称。在武江乐昌峡口右岸、赵佗城遗址附近,即乐昌市乐城街道张溪村所种植的香芋最具有代表性,张溪香芋因此而得名。
【文化积淀】
乐昌历史悠久,新旧石器时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属南海郡。秦时,南海尉任嚣将军筑城河南水,后为赵佗城遗址,至今已2200多年。南齐初年(479)析曲江县地置灵溪县(今乐昌),梁天监七年(508)置梁化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乐昌县。1994年4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昌县,设立乐昌市。全市总面积2421平方公里,2006年底,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1万,是典型的山区市。乐昌市居于南岭山脉南麓,是“楚粤孔道”之要塞,温和的气候,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东汉名将马援,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岭南第一相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等历史名人曾涉足乐昌,留下了不少人文墨宝。乐昌人文蔚起,科甲联登,是抗日名将薛岳的故乡。钟灵毓秀的乐昌孕育出丰富的物产,张溪香芋、乐昌白毛茶(沿溪山白毛尖茶)、北乡马蹄、廊田香米、九峰奈李、天堂番茄、天堂姜等名优特产享誉广东省内外。张溪香芋因其个大、芋香浓郁、粉爽甘醇、营养丰富的特色而畅销全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品牌建设】
作为农业生产大县,近年来乐昌市努力推行农产品名牌战略,并下决心大力开发“张溪香芋”这一品牌,把张溪香芋种植业做强做大,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将发展种香芋业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积极采取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户多种香芋、种好香芋。2003年,张溪香芋组培苗生产技术开发依托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组织培养技术试验开发中心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和实施,并取得了实效。2004年6月,乐昌市乐城的芋头(张溪香芋)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张溪香芋已注册了“岐岗岭”牌、“九地行”牌两个商标。张溪香芋优质、高产、高效,亩植450—500株,单个芋重3公斤左右,亩产1300—1500公斤。近年来,乐城、廊田、长来、北乡等四个镇(街道)的许多农户与香芋生产商、经销商签订供销合同种植香芋,“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目前,乐城、廊田、长来、北乡等四个镇(街道)张溪香芋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达6750吨,产值约5400万元,净收益约4400万元。植张溪香芋提高了土地的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乐昌市南部的许多农民依靠种植香芋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