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
凼仔鱼背部的颜色为黑褐色、鳞片边缘为深褐色,胸、腹鳍为灰黄色,侧线平直,肉白嫩,骨刺少,其体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无须。 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 背鳍和 腹鳍相对。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之功效,鲩鱼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性贪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其 鱼苗阶段摄食 浮游动物,幼鱼期兼食昆虫、 蚯蚓、藻类和 浮萍等,体长约达10厘米以上时,完全摄食水生 高等植物,其中尤以 禾本科植物为多。鲩鱼摄食的植物种类随着生活环境里食物基础的状况而有所变化。
凼仔鱼实为鲩鱼种类,是山区的一种独特的养殖方式,因口感与一般的鲩鱼有别,受人们推崇。当地的群众在屋边地头挖一口小鱼塘(广东话叫“凼仔”),养殖,便叫作“凼仔鱼”。 信宜山区农民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山区千泉百溪终年清澈流淌,村民便在泉溪流经处引水筑氹放养鲩鱼,投喂青草和杂粮等天然绿色植物。因其独特的微流水绿色食品养殖,肉质鲜嫩、入口爽脆、肉多不肥口,营养价值高,大异于其他的塘鱼,这种优势,得益于氹仔鱼生长的时间长,山里氹仔面积小,营养充足;种类单一,没有异类的角逐,生息时间较足。
2.历史渊源
凼仔鱼养殖历史上溯到唐朝,咸通年间(860~874)信义、茂名等县(今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区农民在房前屋后挖凼蓄水养鱼和防火灾。后又在稻田中散养鱼,鱼稻双收。
3.产量情况
信宜市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凼仔鱼养殖,主要采取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和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信宜凼仔鱼养殖技术规程》,使信宜凼仔鱼达到了无公害产品的标准。
信宜市的凼仔鱼主要分布在洪冠、贵子、茶山、怀乡、钱排、合水、朱砂、旺沙等山区镇,其中以洪冠、贵子和茶山为重点。信宜凼仔鱼的养殖面积达到了三千多亩,产量三千多吨,产值近亿元。
4.特产品质
由于山里水质清纯,用山上芒叶野草、或木薯、番薯叶作饲料喂养,信宜凼仔鱼是纯绿色环保食品,一般养殖二三年,每条鱼出产时都有八到十斤,大的十五六斤。这种鱼肥而多肉,肉质坚韧嫩滑,刺大易剔,且久煮不烂,没有腥味,宰杀后斩成块状,煮熟时放入酱油、黄酒、姜葱、豉汁、陈皮、五香粉等佐料,浓香扑鼻,味道十分鲜美。
5.养殖方法
选择在房前屋后或靠近水源的地方建造“凼仔”或称“氹仔”。“凼仔”的大小、形状、深浅因地制宜,一般为方形,面积40~60 ㎡,水深0.8~1m。进、出水口设在“凼仔”的两对角,利于池水流畅,保持良好的水质。较浅的“凼仔”可在其中央挖一个数平方的深坑,使水深保持在0.8m 以上,并在“氹仔”上方搭设小凉棚,供鱼遮荫栖息,以弥补池浅、水清等不利因素给鱼类生长带来的影响。 主养草鱼(或倒刺鲃),搭配适量的鳙鱼和鲂鱼,同时每个“凼仔”放养数尾鲤鱼、鲫鱼以清洁池底。
草鱼的放养密度一般为 1-2 尾/平方米。“凼仔”养殖的草鱼一般要达到 4~5 千克/ 尾以上的规格,消费者才喜欢且售价高,因此放养规格宜1-2 公斤/尾以上。 鱼种投放前用生石灰清塘,用食盐水消毒鱼体。 “凼仔”养殖的水质调节有别于普通池塘养殖,水的透明度保持在60~80cm 之间,根据地下泉水冬暖夏凉,溶氧量低的特点,引用时应适当延长引水管,并在“凼仔”进水口处设置横板,形成落差,使水流形成水花散落池中,达到增加水中溶氧的目的。
根据地上泉水的水温特点,在冬夏季节可采取增加进水量的措施,调控池水水温,以利于养殖鱼的生长。如引用山溪水养殖,其溶氧充足,但水温偏低,且易受山洪的影响,在寒冷季节应适当减少进水量,避免池水水温降低; 在雨季,暂停进水,保持池水的水质清爽。 以青草、青菜为主。 饲料来源一是利用山区丰富的草类资源,收割天然水草和旱草; 二是利用山区土地广博的优势,种植优质牧草如黑麦草、苦麦菜、春菜、象草等;三是以投喂生谷芽和熟红薯拌少量精饲料的方法,解决冬季青饲料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