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特色
出粉率高、粉色白、灰份低;面筋数量适中,稳定性高,面团弹性好;食品加工性能好,适合制作优质馒头和面条,也能搭配制作花面包;食用品质好、色香味纯正。
地标地理
兴化市东临黄海、地处江淮平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农业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小麦品质受基因、环境与栽培因素共同影响,特殊的地域自然环境与兴化小麦品质的形成是紧密关联的。
(一) 气象条件
在气象上有“暖中心”之称,主要表现为雨水丰沛,日光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炎热天气不多,严寒期较短,无霜期长,光热资源充沛。兴化初霜日平均出现在11月13日,终霜日在3月27日,无霜期长达229天,无霜冻期达239天,稳定通过20℃的初日在5月25日,终日在9月28日。比邻近县市优越之处是,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高邮、东台高0.3℃和0.4℃,比南边的江都、泰兴高0.2℃和0.3℃,无霜期比邻县长10天左右,0℃以上积温高200℃左右(表示农作物可以利用的热量资源),日照时数多50~80小时。可以看出,兴化红皮小麦生长期间,秋季气温较高,降温较迟,十分有利于冬发壮苗,而春季气温回升较慢,有利于控制高峰群体,抽穗灌浆期温度适宜,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小麦蒸煮品质的改善。这种气候资源决定了兴化是生产优质蒸煮类小麦的理想区域。
(二) 水文条件
土壤水分与降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较大,适宜的土壤水份与降水可以较显著的提高品质,但较多的降水有降低小麦湿面筋含量的趋势。兴化水域广阔,平均地面真高在1.8米,现有五湖八荡,主要河道22条,中小河道纵横密布,密如蛛网,素有“江淮福地,水乡明珠”之称。兴化的特色在水,水是兴化的灵魂,是兴化独有的自然环境条件。由于兴化水利建设速度较快,可及时调节内河水位,在小麦生产上可趋利避害。加之兴化农民有着开挖麦田内外三沟的传统习惯,保证了小麦在生长期间排水畅通,雨后田间无积水,根系不受渍。兴化红皮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润而不渍,可满足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小麦不易早衰,有效灌浆期较长,特别是在干旱年份,兴化红皮小麦则更具优势。同时,由于小麦成熟阶段时遇连阴雨天气,红皮小麦休眠期相对较长,不易出现穗发芽现象。因此,兴化润而不渍的水乡特有的生态环境,是培育兴化红皮小麦麦香浓郁、蒸煮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与肥力状况对小麦品质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在环境条件中,土壤状况对小麦品质的贡献率较高。兴化劳动人民历史上就有罱积河泥作有机肥垩田的传统习惯,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以及长期开沟筑圩,堆田垦殖,围田开垦,将有机肥料堆积覆盖在自然田野上,不断抬高田身和增加土地肥力,全市地表人为复盖土层平均厚达60.2cm,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根据土壤普查全市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以上。兴化特殊的自然资源环境既是天成,也是人为,兴化劳动人民所具有的传统耕作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是兴化红皮小麦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 环境条件
兴化水域广阔,素有“三分绿水、七分沃土”之称,是全国有名的“生态水乡”,2001年度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多年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水质优良,无污染,可供洗菜、淘米之用。优良的生态条件,决定了兴化红皮小麦具有优良的卫生品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五)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兴化形成了一套小麦生产技术体系,并被农民熟练掌握,特别是后期重施拔节孕穗肥,避免了早衰,从而使兴化红皮小麦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稳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