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种植荔枝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宋末文天祥参军谢翱诗《故园秋日曲》一句“食尽满园绿荔枝”表明当时霞浦栽培荔枝已相当广泛。县志记载,明代以前从福州传入元红品种,植于东吾洋沿岸地区。明代列为贡品,年纳贡140公斤以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参加全国荔枝科研协作组,承担荔枝丰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1991年在北京参加“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获银奖。制订的《霞浦晚熟荔枝》地方标准已由省质监局2001年9月发布。2003年再次被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局、福建省优势果类发展规划(2004-2010年)列为荔枝生长优势产区,2006年被定为农业部南亚热作名优基地。是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特色果品荔枝优势区域。霞浦晚熟荔枝主栽品种为“元红”,荔枝分布的东吾洋内海湾,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同纬度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宜于荔枝生长发育,荔枝在域内表现大果、迟熟、质优、醮核、无霜冻等特点,多次经省农业厅、农大、农科院荔枝专家论证,霞浦荔枝地缘晚熟优势明显,为全国最北的荔枝经济栽培产区。果实心形,果顶渐尖,顶端钝圆,果肩微凸,果面鲜红色,龟裂片隆起小刺;果肉乳白色,半透明,肉质细滑,汁多化渣,甜酸适口,香气浓醇;可溶性固形物17-23%,单果重20-25g,醮核率80%以上。
产地环境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北纬26°25′~27°9′、东经119°46′~120°26′,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境内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东南部的东冲半岛拱卫内海,组成了中低山地、丘陵、滨海等不同气候区。地带性红壤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土层深厚,适宜深根性果树的生长。
霞浦县气温的纬度变化甚微,而垂直差异显著。开口为西南向的东南部内海湾,海拔100m以下的小区域内,其北部到东部均有山体屏障,阻挡了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使下垫面热量不易被气流带走,特别是背风、向阳坡气温较高,无霜期长,是典型的小气候区。该区年均气温18·5~19·2℃,总积温6700~7000℃,无霜期292~365d,年降雨量1100~1800mm (1961-2000年);1970-2000年1月平均气温9.6℃,2~6月分别为9.6、12.0、16.6、21.2、25.4℃,能满足荔枝花芽分化、开花结果及防御冻害的气候要求。
品质特点
霞浦晚熟荔枝具有迟熟、醮核率高、优质等特点。成熟期7月底至8月上旬,相同品种比两广主产区迟熟1个月以上。霞浦晚熟荔枝果实心形,果顶渐尖,顶端钝圆,果肩微凸,果面鲜红色,龟裂片隆起小刺;果肉乳白色,半透明,肉质细滑,汁多化渣,甜酸适口,香气浓醇;可溶性固形物17-23%,单果重20-25g,醮核率80%以上。
生产情况
霞浦晚熟荔枝主栽品种为“状元红”,栽培始于公元14世纪,历史悠久,并形成独特的栽培技术,曾为明代皇家贡品。主产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内海东吾洋、官井洋沿岸,为中国沿海最北缘荔枝经济栽培区。
21世纪初,霞浦晚熟荔枝通过改良品种、科学管理,产量不断增加,到2008年,种植面积有340多公顷,其中传统品种状元红占95%,年均采摘量800多吨,产值400多万元,为果农增加了收入。霞浦晚熟荔枝2006年3月,霞浦县晚熟荔枝基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所产荔枝获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