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特性
品种形成
2001年,河南兴农牧业有限公司和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工程系等单位合作,利用现代育种遗传技术,以广东麻鸡和漯河当地柴鸡为亲本,经过6年多的杂交选育,终于培育出了一个优良肉蛋兼用型新品种--漯河麻鸡。该品种共分青(铁)脚麻、黄脚麻鸡两种。其体型紧凑,麻羽适中,冠红亮丽,大而直立,外貌特征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既保留了土鸡的优良品质,又提高了饲料回报率,适合规模化及庭院林地饲养,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及膳食习惯。
外貌特征
漯河麻鸡虽然个头不大,但成年公鸡头大,嘴粗短整齐且呈荷包形,单冠,冠叶大而鲜红直立;胸深且略向前突;体躯呈马鞍形,羽毛金红色;体重2.9~3.6千克。成年母鸡头清秀,单冠直立,冠中等大小,呈鲜红色;头部和颈前三分之一的羽毛呈深黄色,颈长;背部羽毛分黄、棕、褐三色,有黑色斑点,形成浅麻、中麻、深麻三种;成年母鸡体重1.8~2.6千克。
青(铁)脚麻的喙、胫、趾为铁青色,黄脚麻则为黄色。肉质鲜美细嫩,具有"鲜、嫩、爽、滑、甜"等特点,口感极佳。
生产性能
青(铁)脚麻蛋壳白褐,黄脚麻蛋壳褐红。蛋个体小,重量轻,蛋壳稍薄,蛋黄颜色深,味香可口。商品蛋鸡72周龄饲养,年产蛋数186~195枚,料蛋比2.2~2.4:1,笼养父母代种鸡产蛋率可达84%,小群散养商品代则可达90%以上;漯河麻鸡肉、蛋品质皆佳,产量高,适应性强,市场发展潜力大。
产地环境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因沙、澧二河在此交汇,故"沙澧"遂为其代名词。早在公元前17世纪-前221年的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就逐渐形成。其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沙河、澧河、颍河等。三河横跨全境,水质中性,水资源丰富,是良好的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加之漯河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所以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而特定的气候条件也促进了漯河麻鸡的培育和形成。
养殖情况
由于漯河麻鸡饲养范围广泛,各地区饲养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益良莠不齐。为充分发挥漯河麻鸡的优良生产性能,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漯河市畜牧局组织省、市养禽专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生产数据及GB/T 1.1的要求,从产品生产性能到产地环境、引种、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疫病控制、废弃物处理、产品质量、生产记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编制了漯河麻鸡系列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印发主产区畜牧部门、生产单位讨论、试行,反复修改,并多次邀请河南省畜牧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郑州牧专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专家进行修改和讨论,收集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按期完成了漯河麻鸡系列标准的编制和送审任务。
2008年8月,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漯河麻鸡品种及生产技术规范"系列标准,自2008年10月14日起正式实施。该系列标准的实施,为规范漯河麻鸡的饲养行为、确保其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该系列标准的审定、发布、实施,是漯河市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新的里程碑,不但为漯河麻鸡品种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创建名牌农产品等奠定了地方产品标准基础,也是大力发展漯河现代畜牧业的具体体现;不仅利于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进了畜牧业的标准化生产,而且利于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2009年9月22日,由漯河市畜牧业协会向国家农业部申请登记的"漯河麻鸡"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河南省畜牧系统第一个获准登记的地理标志畜产品。这不仅对产品质量升级、提高品牌价值及增强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而且对漯河市优势特色畜牧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其雏鸡和商品肉鸡享誉山东、湖北、重庆、广东、广西和香港、澳门等地区,并被认定为"河南省无公害肉鸡产地",鲜鸡蛋通过农业部的"无公害鲜禽蛋"认证。到2010年存栏种鸡突破10万套,商品鸡年出栏700万只。作为漯河麻鸡原种鸡选育场,河南兴农牧业有限公司在漯河市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及其周围地区的10多个县、区大力推广,到2010年累计中试推广父母代种鸡260多万套,向社会提供商品代肉雏鸡近3亿只,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理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河南省漯河市畜牧业协会申请对"漯河麻鸡"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09年7月14日准予登记。
保护范围
漯河麻鸡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漯河市的舞阳县、临颍县、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和漯河经济开发区等。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7′-114°16′,北纬33°24′-33°59′。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AGI2009-07-00180。